关于网页内容加速黑科技的趣谈

数周前,在伦敦 Heathrow 机场等飞机的空闲中,我顺便处理了一些工作上的事情。不经意间发现 Github 在性能方面的一些问题,颇为诧异。通过新 tab 打开的页面,其加载速度竟然比直接点击链接打开的页面要快。 2017-10-13 15:30:10 网页黑科技性能 jvm系列(六):Java服务GC参数调优案例 总结来说,由于服务中大量使用了Cache,所以堆大小开到了22G。GC算法使用CMS(UseConcMarkSweepGC),开启了降低标记停顿(CMSParallelRemarkEnabled),设置年轻代为并行收集(UseParNewGC),年轻代和老年代的比例为1:2 (NewRatio=2). 2017-10-13 15:16:38 Java服务GC参数 查查看:程序员的八个级别,你属于哪个级别? 这些并不是很正经的等级划分。每个程序员在职业道路上都有各自的追求。但这可以给你一定的启发,让你思考一下十年后、二十年后或三十后——也许你的一生——能够实现什么。哪一个著名程序员是你最钦佩的?他们因为实现了什么而获得了你的钦佩?

数周前,在伦敦 Heathrow 机场等飞机的空闲中,我顺便处理了一些工作上的事情。不经意间发现 Github 在性能方面的一些问题,颇为诧异。通过新 tab 打开的页面,其加载速度竟然比直接点击链接打开的页面要快。

[[206259]]

数周前,在伦敦 Heathrow 机场等飞机的空闲中,我顺便处理了一些工作上的事情。不经意间发现 Github 在性能方面的一些问题,颇为诧异。通过新 tab 打开的页面,其加载速度竟然比直接点击链接打开的页面要快。

点击链接的同时复制链接并在新的 tab 页中打开。可以看到,尽管先点击的是链接,但渲染更快的却是新 tab 中打开的页面。

有一说一

页面加载的时候,浏览器会接收网络数据流,并将其输出(pipe)给 HTML 解析器,HTML 解析器再将数据输出到文档。这意味着,页面是边加载边渲染的。对于一个 100k 的页面来说,浏览器很可能在接收到 20k 数据的时候就开始渲染出一些可用内容了。

这个伟大又古老的特性,常常被开发者们有意无意地忽略了。多数提高加载性能的建议都归结于一点,即“展示你所拿到的东西” —— 别怕,千万不要傻傻等待一切加载完成之后再去展示内容。

GitHub 当然是关注性能的,所以他们使用服务端渲染。但在同一个 tab 下浏览页面时,他们用 JavaScript 重新实现了导航(navigation)功能,类似下面这样:

  1. //…一堆重新实现浏览器导航功能代码…
  2. constresponse=awaitfetch('page-data.inc');
  3. consthtml=awaitresponse.text();
  4. document.querySelector('.content').innerHTML=html;
  5. //…加载更多重新实现导航功能的代码…

这违反了规则,因为在 page-data.inc 下载完成之前什么事情都没干。而服务端渲染版完全不会这样囤积内容,其内容是流式的,这样就要快得多了。就 Github 的客户端渲染来说,很多 JavaScript 代码完全减慢了渲染过程。

这里我仅仅只是拿 Github 举例子 —— 这种反模式在单页应用中比比皆是。

在页面之内切换内容可能确实有些好处,特别是存在大量脚本的情况下,无需重新执行全部脚本即可更新内容。但我们能否在不放弃流的情况下完成这样的工作呢?我曾经常说 JavaScript 没有办法对流进行解析,但其实还是有的……

<iframe> 和 document.write 大法

iframe 早已跻身圈内最臭黑科技之列。但下面这个办法就使用了 iframe 和 document.write(),这样我们就能将内容以流的形式添加到页面中了。示例如下:

  1. //创建iframe:
  2. constiframe=document.createElement('iframe');
  3. //添加到document中(记得隐藏起来):
  4. iframe.style.display='none';
  5. document.body.appendChild(iframe);
  6. //等待iframe加载:
  7. iframe.onload=()=>{
  8. //忽略其他onload操作:
  9. iframe.onload=null;
  10. //添加一个虚拟标签:
  11. iframe.contentDocument.write('<streaming-element>');
  12. //引用该元素:
  13. conststreamingElement=iframe.contentDocument.querySelector('streaming-element');
  14. //将该元素从iframe中取出,并添加到文档中:
  15. document.body.appendChild(streamingElement);
  16. //写入一些内容——这里应该是异步的:
  17. iframe.contentDocument.write('<p>Hello!</p>');
  18. //继续写入内容,直到完成:
  19. iframe.contentDocument.write('</streaming-element>');
  20. iframe.contentDocument.close();
  21. };
  22. //iframe初始化
  23. iframe.src='';

虽然 Hello! 是写到 iframe 中的,但它却出现在了父级的 document 中!这是因为解析器维护了一个 敞开元素栈(stack of open elements),新创建的元素会被压入栈中。就算我们把 <streaming-element/> 元素移出到 iframe 外面也不影响,就是这么任性。

此外,这种技术处理起 HTML 来,要比 innerHTML 更接近标准的页面加载解析器。尤其是脚本依然会被下载,并在父级文档的上下文中执行 —— 只是在 Firefox 中完全不会执行,但我认为这是个 bug更新: 其实脚本根本不应该执行(感谢 Simon Pieters 指出这一点),但 Edge、Safari、Chrome 都这么干。

接下来我们只需要从服务端获取 HTML 数据流,每当一个部分的数据到达的时候,就调用 iframe.contentDocument.write()。流式传输和 fetch() 搭配起来会更好,但为了支持 Safari,我们还是使用 XHR 来 hack 一下吧。

我已经写好了一个 demo,可以拿来和 Github 进行对比。下面是在 3G 网络下的测试结果:

关于网页内容加速黑科技的趣谈

点击这里查看原始测试数据

使用 iframe 进行流式渲染,页面加载速度提高了 1.5 s。头像也提前半秒钟加载完成 —— 流式渲染意味着浏览器可以更早发现它们,并与内容一起并行下载。

上面的方法对 Github 来说还是有效的,因为它的服务器返回的是 HTML。如果你使用的是框架,由框架自己管理 DOM 的展示,那可能就麻烦一些了。这种情况下可以看看下面这个次优选项:

换行符分隔的 JSON

许多网站使用 JSON 驱动动态内容。何其不幸,JSON 并不是一种对流友好的格式。尽管也有流式 JSON 解析器,可用起来却并不那么简单。

所以与其传输下面这样一大块 JSON 数据:

  1. {
  2. "Comments":[
  3. {"author":"Alex","body":"…"},
  4. {"author":"Jake","body":"…"}
  5. ]
  6. }

还不如像下面这样一行输出一个 JSON 对象:

  1. {"author":"Alex","body":"…"}
  2. {"author":"Jake","body":"…"}

这种被称为 “换行符分隔的 JSON” 是有标准的:ndjson。给上面的内容写一个解析器就要简单多了。到了 2017 年,我们也许可以使用一系列组合变换流(composable transform streams)来描述(译者注:本文写作于 2016 年 12 月):

  1. //在2017年的某个时候可能会是这样:
  2. constresponse=awaitfetch('comments.ndjson');
  3. constcomments=response.body
  4. //从字节到文本:
  5. .pipeThrough(newTextDecoder())
  6. //一直缓冲,直到遇到换行符:
  7. .pipeThrough(splitStream('\n'))
  8. //将内容块解析为JSON:
  9. .pipeThrough(parseJSON());
  10. forawait(constcommentofcomments){
  11. //处理每条评论,并将其添加到页面:
  12. //(不管你使用的是什么模板或虚拟DOM)
  13. addCommentToPage(comment);
  14. }

在上面的代码中,splitStream 和 parseJSON 是 可复用变换流(reusable transform streams)。与此同时,为了实现***程度的兼容,我们可以使用 XHR 进行 hack。

我再次新建了一个对比的 demo,下面是 3G 网络下的结果:

关于网页内容加速黑科技的趣谈

点击这里查看原始测试数据

与常规 JSON 相比,ND-JSON 提前 1.5s 将内容渲染到页面上,尽管速度不如 iframe 方法那么快。在创建元素之前,必须等待完整的 JSON 对象出现。如果你的 JSON 文件体量巨大,可能会陷入对流的企盼之中。

单页应用?别着急

如前所述,Github 使用了大量的代码,然而却带来这样的性能问题。在客户端重新实现导航功能是困难的,如果你需要改变页面中的大块内容,这么做有可能并不值得。

可以拿我们的尝试与简单浏览器导航进行对比:

关于网页内容加速黑科技的趣谈

点击这里查看原始测试数据

打开一个简单的没有使用 JavaScript 浏览器导航的服务端渲染页面的速度差不多是一样的。但除去评论列表,测试页面实在太过简单。如果在不同页面之间存在有大量重复的复杂内容(主要是指可怕的广告脚本),结果可能因实际情况而有差异,但一定要记得进行测试!很可能你编写了一大堆代码,然而只能带来少的可怜的提升,甚至还可能减慢速度。

©本文为清一色官方代发,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与清一色无关。清一色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本文不作为投资理财建议,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文中部分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来源于网络,如侵犯到著作权人的权利,请与我们联系(微信/QQ:1074760229)。转载请注明出处:清一色财经

(0)
打赏 微信扫码打赏 微信扫码打赏 支付宝扫码打赏 支付宝扫码打赏
清一色的头像清一色管理团队
上一篇 2023年5月5日 01:33
下一篇 2023年5月5日 01:33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1643011589-QQbutton

手机:13798586780

QQ/微信:1074760229

QQ群:551893940

工作时间:工作日9:00-18:0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