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募排排网
4月19日,盘京投资管理合伙人、投研总监陈勤,在一场渠道的交流中,分享了关于近期市场的看法以及对后续市场的展望。
盘京投资在业内素有口碑,整体业绩出色。
据投资报了解,陈勤在2018年加入盘京,目前管理规模在90-100亿左右。
2018年3月发行的天道1期在其管理的4年时间内,年化收益率超过25%。从2019年到2021年,天道1期均在同类基金中排在前1/4分位。
来源:私募排排网
作为从业20年的投资老将,陈勤交流了对今年后续市场的分析,对于新能源车,消费等行业的判断。
陈勤认为,目前市场政策底已经见到了,待市场情绪回暖,风险偏好回升,市场底也将显现。
经济底是企业收入盈利的实际映射,体现在企业的真实经营上,可能差不多要到三季度,影响才会消除得比较彻底。
从成长股投资的角度来说,现在已经是最难、最逆风的时候,下半年的市场环境会好于上半年。
投资报整理了陈勤交流的内容,先来看投资报提炼的要点:
1、从去年到现在,财富效应不明显,甚至有不少投资人实际上是亏损的。
所以增量资金不足,我们看到的更多的是一个存量资金的博弈。
那么这个博弈,重点体现在过往机构重仓或者以蓝筹为主的这些成长板块里面,负超额收益相对更为明显。
市场更多体现的是博弈,热点相对分散、不集中,这是过去这一段时间以来市场呈现的一些特点。
2、我自己觉得,现在市场进入了磨底阶段,政策底可能已经到了,但是市场底可能还需要一定时间。
那么市场底什么时候能到?要看投资者的风险偏好得到改善。
3、企业是经济活动的细胞,从三月下旬到现在,企业确实感受到压力,也必然对一季度后半段和二季度上半段的企业盈利、收入增长产生影响。
同时,物流成本的增加等等也会体现在上市公司的报表里。
这块现在已经成为了投资人关注的重点。
4、如果大家去问问各大新能源车厂,无论是新势力还是传统车厂还是特斯拉,现在订单都是非常饱满的;
现在不是需求的问题,订单下了之后好几个月才能提到车,可见需求非常旺盛,这与我们中长期对行业空间的判断是非常一致的。
现在是供给上的问题,出了供应链物流的问题,碳酸锂价格的上涨也确实对新能源车的生产企业造成了比较大的影响。
5、现在市场进入了磨底阶段,政策底可能已经到了,但是市场底可能还需要一定时间。
那么市场底什么时候能到?要看投资者的风险偏好得到改善。
而基本面的底,或者说盈利增长的底,可能还要再稍微往后一点。
体现在企业的真实经营上,可能差不多要到三季度,影响才会消除得比较彻底。
市场存量资金博弈格局
机构重仓股负超额收益明显
问:请对今年以来产品的运作情况做一下简单回顾,对于后市的思考和展望是怎样的?
陈勤:去年资金流入的板块和估值较高的板块,从年初以来到现在调整幅度是非常大的。
尽管国家定了今年经济增长的一个目标,但在方方面面的压力下,资本市场可能对这个目标后续能否顺利达成,现在仍然是有分歧的。
目前资本市场一些主要担忧的点叠加起来,加上今年以来无论是公募还是私募基金发行的增量资金不足。
应该说从去年到现在,财富效应不明显,甚至有不少投资人实际上是亏损的。
所以增量资金不足,我们看到的更多的是一个存量资金的博弈。
那么这个博弈,重点体现在过往机构重仓或者以蓝筹为主的这些成长板块里面,负超额收益相对更为明显。
市场更多体现的是博弈,热点相对分散、不集中,这是过去这一段时间以来市场呈现的一些特点。
当然,少部分行业在大宗商品上涨的过程中受益,例如煤炭,今年以来有一个相对不错的表现;
但这种行情是不多的,确实也比较散。
另外,市场的一些资金主要去博弈稳增长的政策。
没有做风格上的调换
仓位中等略高,应用股指期货保护
对于我自己管理的基金来讲,我们依然坚守过去这些年看好的投资主线,没有做风格上的调换;
基本围绕高端制造、消费、新能源、军工、医药等来进行布局。
但是这些板块,在过去一段时间,确实有比较大的承压。
当市场风险偏好相对比较低的时候,特别是当市场对长久期资产风险偏好降低的时候,那么可能市场风格不站在这一类资产这边。
所以,没有贝塔,单靠个股的阿尔法很难取得比较大的超额收益或者绝对收益。
市场博弈的这种风格确实是我们不太擅长的,我们整个投研团队,包括我自己在内还是基于公司、行业的基本面来进行选股。
在过去这些年,我们也基本上没有做过这种风格上的风格轮动,这也不是我们非常擅长去做的事。
但我们坚信,只要选择的标的基本面坚实,可能一时风格不在,阶段性承压,但中长期看,好的公司,它的价值一定会有体现的时候。
当然在这个过程之中,我们也对宏观以及市场风险也做出了判断,在仓位上维持了一个中等略高的仓位选择。
另外,对于估值方面,我们也充分地进行了评判,对于看好个股的加减仓我们也非常谨慎。
有时候市场短期之内会出现非常难以控制的事情,我们也会运用一些股指期货作为对冲保护;
同时对于一些基本面不是那么扎实,未来盈利前景不是那么清晰的个股,我们也做了一定的、比例不高的对冲保护。
总体来讲,一季度,我的持仓总体还是以A股为主,港股和美股的比例相对比较低。
一手抓防控、一手稳经济保增长
疫情防控是目前市场情绪的主要关注点
那么,对后市怎么看?
我个人觉得,国家这个一手抓防控、一手稳经济保增长的态度是比较明确的。
一方面,防疫不能松,动态清零。
另一方面,保民生、稳增长、通物流方面的措施也正在陆续出台。
同时,也能感受到部委层面上的一个协调,无论是从金融口,还是到交通等等方面协调密集出台政策的态势是比较明显的。
我认同说,未来一段时间内,或者说今年之内,从国内角度来看,政策层面上都应该是宽松的。
确实,稳增长、保经济这是至关重要的,后面不太可能会出台影响这一大目标的政策。
另一方面,俄乌战争已经进入到了另一个阶段。全球投资人从避险到现在,这一恐慌有所消减。
这一因素对不少大宗商品的影响也在逐渐告一段落,投资人以及产业也重新调整了这一方面的预期。
所以,我自己觉得,如果后面没有进一步升级的话,这个风险要素对国内投资的影响在逐渐消退了。
那么,大家关注的市场底,实际指的基本上是大家风险偏好以及情绪等等的底部,
我自己觉得,现在主要关注的,还是国内疫情及其防控措施、对经济活动造成的影响。
这将是未来一段时间之内,大家主要关注的重点。
随着防控措施逐渐生效,感染人数逐步得到控制,后面对经济活动的影响也会有所缓解。
我们现在看到,整个长三角一带,不止上海,部分白名单企业已经进入了复工复产状态,当然还不是全面的复工复产,这中间还有一个防控的前提和过程。
那么这种逐步的局部性的复工复产,也至少比前一段时间全面封控的状态来得要好。
至少我们所了解到的是,问题逐步在缓解。
因为长三角是我们工业的聚集地,是中国经济最活跃、最发达、对外开放程度最高的一块地区,可以说是牵一发而动全身。
即使是对个别省市的封控,由于现在工业体系是由物流供应链等方方面面面组成,影响都是整体性的。
以汽车产业链为例,汽车上的零部件是由不同地区、不同品类的供应商来供应;
只要中间缺几个关键部件,这辆车就组装不起来,就下不了线,就没有办法交到消费者手里去。
所以说,封几个地区、封一个市,它的影响远远不仅于此。
另外,像上海这么重要的港口,很多对外贸易的进出口走得都是上海港。如果物流不顺,必将造成很多供应链上的问题。
所以,通过我们近期与不同行业企业密集的调研和访谈,我们也能感受到,微观层面上企业多多少少都受到了一定影响。
企业是经济活动的细胞,从三月下旬到现在,企业确实感受到压力,也必然对一季度后半段和二季度上半段的企业盈利、收入增长产生影响。
同时,物流成本的增加等等也会体现在上市公司的报表里。
所以,这块现在已经成为了投资人关注的重点。
现在市场进入了磨底阶段
政策底已经见到,市场底还需要一段时间
我自己觉得,现在市场进入了磨底阶段,政策底可能已经到了,但是市场底可能还需要一定时间。
那么市场底什么时候能到?要看投资者的风险偏好得到改善。
随着这么多经济政策的出台,疫情管控的效果逐渐体现,全国感染人数逐步下行,大家会预期经济活动将会得到有效回复;
那么市场情绪或者说投资者的风险偏好将会得到改善。
这是市场底。
而基本面的底,或者说盈利增长的底,可能还要再稍微往后一点。
毕竟我们还处在疫情中,二季度上半段的企业收入、利润增长、现金流等等必将受到负面影响。
如果疫情得到有效控制,那么可能二季度的后半段,这个状况会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
体现在企业的真实经营上,可能差不多要到三季度,影响才会消除得比较彻底。
那么总体判断,目前这个市场处于磨底状态。市场底、经济底还需要一点时间。
今年下半年要比上半年要好,因为上半年确实叠加了海内海外等诸多因素的集中体现。
下半年,如果这些因素没有继续恶化和升级,那么整体情况会相对更好一些。
同时,美国加息等因素也被投资者消化得差不多了,下半年的风险偏好可能会有一定的提升。
那么,对于成长类风格的基金经历来说,可能环境会比上半年好一些。
上游资产可能不会再有明显超额收益
下半年市场风格可能偏向成长
另外,年初以来,投资大宗原材料、资源品应该说是上半年的一个亮点,至少到目前为止的一个亮点。
这里头也是叠加了供给的因素,叠加了俄乌战争的因素,那么这些因素对价格的影响,我自己觉得,应该说已经体现得比较充分。
所以,这一类资产,特别是偏上游的资产,如果后面不出新的黑天鹅事件的话,他们的超额收益在后面应该是不明显。
现在对于成长类投资,投资这种中长期赛道,投资经济发展方向的这些基金经理,应该说是最困难的时候,或者说最逆风的时候。
但我觉得,这个时间,不会太长。
随着下半年,这些不利因素能够相对得到一些消化缓解,下半年的市场风格上我觉得会更偏向成长类一些。
全年政策面预计宽松
政策底、市场底、经济底,有先后顺序
我们还是应该看到市场的一些积极的方面。
积极的方面有几点,
第一,经过年初这一轮的调整,成长的板块估值下来了。
经过这一轮下跌,有不少公司的估值,从中长期角度来看,现在开始变得比较有吸引力。
负面影响应该就集中在今年的一二季度,后面环比可能都是改善。
同时,由于一二季度的负面影响,市场预期也有所下调,主要是对今年成长的预期。
那么这是一个非常有利的因素,就是估值变得开始有吸引力,市场预期也做了下调。
第二点,国家最近在保经济稳增长的政策下密集出台相关政策,从政策出台到见效一般都需要几个月的时间,这些效果会将在今年下半年逐渐体现出来。
同时,今年全年,我预计整体的政策环境都将是很宽松的,
不管是行业还是整体,都不会出严控的措施,所以政策面相对宽松。
第三,正是因为一季度、二季度,物流供应链等方面问题造成了生产制造环节落后于进度;
从企业的角度来讲,一旦环境趋于稳定,下半年企业也会加班加点,按照全年既定的目标去努力。
相对来说,无论是从企业的角度,还是从国家的层面,想要达成今年的增长目标,下半年环比较上半年可能会有一个比较大的提升。
所以,我自己觉得,政策底、市场底、经济底,它有一个顺序。
下半年的情况相比于上半年,特别是对成长股投资来讲,是要更有利的。
新能源车订单饱满,
供应链物流,碳酸锂价格上涨成障碍
问:对新能源汽车是怎么看的?
陈勤:我觉得新能源车这个板块,从中长期角度来讲仍然是最佳赛道。
毕竟现在渗透率,相对来说,还是处在一个比较低的水平。
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迭代,成本的不断下降,渗透率上升空间还是非常大的。
无论是海外还是国内,这个趋势已经非常明晰和确定。
所以从中长期角度,空间还是很大。
今年以来,新能源赛道有一定承压,主要有几方面因素。
第一,去年政策密集出台,加上市场预期给得非常高。
就是该出的政策在“十四五”第一年都出了。
市场把新能源汽车未来的产能扩张、渗透率提升等等,预期给得也非常高。
所以,今年这个情绪上,确实不像去年那么猛。
第二,不管是新能源车还是其他汽车,汽车产业链在这一轮封控管控的过程中受到的影响非常大。
如果大家去问问各大新能源车厂,无论是新势力还是传统车厂还是特斯拉,现在订单都是非常饱满的;
现在不是需求的问题,订单下了之后好几个月才能提到车,可见需求非常旺盛,这与我们中长期对行业空间的判断是非常一致的。
现在是供给上的问题,出了供应链物流的问题,碳酸锂价格的上涨也确实对新能源车的生产企业造成了比较大的影响。
我们看到,车企纷纷提价;
但同时即便提价,根据我们了解,它对需求的影响都不大,也就是说大家都接受了这个提价。
对于上游来讲,我们见到这个价格大幅度上涨,几乎已经超出了所有人的预期;
当上游原材料大幅上涨反过来会影响到下游整车厂的拿货需求时,那么上游原材料的上涨可能就告一段落了。
在这一块的投资机会,应该说,远远小于去年。
但对整个产业链来讲,我相信这还是一条非常长的大赛道,并且,需求不是问题。
疫情后消费依然能取得超额收益
问:食品饮料这一部分在你的持仓里收益贡献怎样?这一板块的持有逻辑是什么?
陈勤:中长期,相对来说,我们还是比较看好消费这一长赛道。
毕竟中国这么大的人口基数,这么庞大的市场,消费不断升级,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愿望不断持续。
我自己觉得,基于这些,中长期的角度来讲,消费依然值得密切关注,我们愿意去持有。
年初以来,消费一直表现不佳,我觉得主要影响可能还是疫情的频发;
特别是近期应对疫情的管控措施,对聚集性消费产生了一定影响。
其实三月份的消费数据也出来了,因为这些原因,数据相对低于预期,不那么理想。
但是,我们持有的一些公司具有非常强的竞争力,在它的细分赛道里面是行业龙头,过去这些年它们都证明了自己的能力,品牌具有强劲的增长势头。
从中长期的角度,随着疫情得到缓解,消费之后依然会是能够取得超额收益的一个板块。
如果大家记得,2020年初疫情爆发,到后面消费迎来了一波报复性的反弹。
那么随着压制性因素的缓解,我觉得这个板块后面仍然是比较好的一个赛道。
©本文为清一色官方代发,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与清一色无关。清一色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本文不作为投资理财建议,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文中部分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来源于网络,如侵犯到著作权人的权利,请与我们联系(微信/QQ:1074760229)。转载请注明出处:清一色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