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PGX导读:8月31日,我国自主研发制造的国内最大尺寸LNG卸料臂在中国海油盐城“绿能港”正式投用,整体性能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标志着液化天然气装备关键技术再获突破。
8月31日,我国自主研发制造的国内最大尺寸LNG卸料臂在中国海油盐城“绿能港”正式投用,整体性能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标志着液化天然气装备关键技术再获突破。
卸料臂是连接运输船与接收站管线,输送液化天然气的重要通道,被称作接收站的“咽喉”。作业中,卸料臂不仅要承受零下162℃的液化天然气的超低温考验,自动适应5米左右的潮汐落差和高达65米/秒的风荷载影响,还要具备快速对接、紧急脱离、自动关闭等复杂功能,涉及机械、化工、电气自动化等多个领域,世界上仅少数国家掌握设计与制造的关键技术。
中国海油联合江苏长隆石化装备有限公司共同开展技术攻关,历时近十年,成功研发制造了这套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液化天然气卸料臂。该套卸料臂在国内率先具备装卸一体化功能,既可以接卸液化天然气,也可以实现向运输船反输,灵活性更高。
同时在材料选型、结构设计等方面实现创新突破。首创具备专利的双层环空结构快速连接器,即便在冬天也能确保卸料臂连续工作30小时不结冰,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其紧急脱离装置采用更为可靠的机械互锁方式,可在5秒内快速断脱和自锁。旋转接头采用摩擦系数低、可靠性能高的国产特殊唇式密封圈,在零下196℃超低温环境下通过了40万次的动态性能测试。
据气电集团技术研发中心设计总师肖立介绍,这三大装置是卸料臂的核心部件,从性能指标来说,自主设计制造的卸料臂在低温密封稳定性、安全脱离可靠性、高效驱动与精准控制等方面都达到或者超过了国际先进水平。
进口卸料臂不仅每套售价在千万元以上,而且供货周期长达18个月,维保和售后服务无法确保及时响应。国产卸料臂实现技术突破,可降低设备采购费用40%,缩短供货周期8个月,对于我国液化天然气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江苏LNG副总经理杨培表示,中国海油盐城“绿能港”开工建设以来,承担了20多项海油试点课题和创新项目推进融合工作,攻关突破了大跨度穹顶设计、大容积结构抗震设计等多项“卡脖子”技术,实现了卸料臂、高压泵、开架式海水气化器等关键设备国产化。中国海油盐城“绿能港”二期项目还计划配置8到10套国产卸料臂,努力用国产装备保障液化天然气产业链的安全稳定,为加快我国油气设备关键核心技术创新突破作出更大贡献。
本文来源 | 中海石油气电集团
本文作者 | 杨亮 刘家俊 轩倩茹 李艺婷
上海证券报,新华社主办,中国证监会法定披露证券市场信息媒体,创立于1991年,是新中国第一份提供权威金融证券专业资讯的全国性财经日报,现已形成涵盖报纸、网站、客户端、视频、微信、微博等平台的全媒体财经传媒矩阵。
©本文为清一色官方代发,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与清一色无关。清一色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本文不作为投资理财建议,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文中部分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来源于网络,如侵犯到著作权人的权利,请与我们联系(微信/QQ:1074760229)。转载请注明出处:清一色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