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7.8 | #7.8聊保险#专家观点
2022 年是我国踏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新征程的重要一年。作为金融行业的三大支柱之一,保险行业也站在了新的起点上。每年的7月8日是我国保险行业的一个重要日子——“7.8 全国保险公众宣传日”,从2013年开展首次活动,到今年已经整整10年。
7月8日,中国保险行业协会联合新浪财经举办了以“#7.8聊保险#”为主题的微博连麦活动,邀请到了太保寿险原董事长、大家保险集团原总经理徐敬惠;太保产险党委委员、总经理曾义;大家财险总经理施辉;中华财险党委委员、总裁助理、董事会秘书邱彬等业内专家来聊一聊有关保险的话题。四位专家分享了对于我国保险业发展的看法,快来和小编一起看看吧~
徐敬惠
中国太平洋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原董事长
大家保险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原总经理
徐敬惠表示,30多年以来,我国保险行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财产险、寿险、健康险以及养老险等险种都得到了充足的发展。“2000年,我赴美学习保险公司上市流程,彼时,国内市场对于保险公司上市流程、信息披露等环节都不甚了解;如今,国内头部的保险公司都已上市,令人不得不慨叹行业的快速发展。”
近年来,在全球疫情的影响下,保险行业自身发展逐渐迈入瓶颈期,但徐敬惠认为,这并不影响我们对于中国保险行业未来机遇的判断。
“中国未来的经济发展是积极向好的,社会保障体系也需要多层次发展,在这个过程中,商业保险的作用是无法替代的。”徐敬惠表示,从我国健康养老的缺口来看,未来商业养老保险具有很大潜力,预计市场估值在8万亿到10万亿左右。
这其中,健康保险需求占据了不小的比例。据徐敬惠介绍,目前全国大概有超过2亿的客户配置了重疾险,但人均保费并不高,约不足2000元,保额大约低于10万元。按照国际上对重疾医疗的成本来测算,平均治疗要30万元,消费者在医保以外的个人医疗费用负担还是很重,故而健康险市场潜力是非常大。
在徐敬惠看来,保险本身就是一纸合同,不能直接看到作用,但是它确实有价值。“比如现在很火的惠民保价格平均在80元到100元,全国大约有1亿人口参保,说明老百姓对惠民保的接受程度还是很高的,因为它在能给客户提供理赔服务的同时,还能提供一些增值服务,满足客户的不同需求。” 徐敬惠说。
与此同时,徐敬惠也指出,虽然保险在重大自然灾害、社会风险发生时作用越来越凸显,但目前其功能显现还不够充分。无论是在大的灾害,还是在小的事故中,保险行业覆盖面还远远不够。举例来看,与老百姓相关的家庭财产保险投保率大约在10%左右,其业务占整体保费规模预计1%左右,这与发达国家相比有很大的差距,目前发达国家的家庭财险普及率大约是在70%,而我们10%都不到,这还需监管机构和政府多给予帮助。
最后,徐敬惠建议,希望广大网友,尤其是年轻人,能尽早参加个人养老保险。目前大约有十几家保险公司推出了专属商业养老保险产品,这些产品刚刚推出时,由于没有大量宣传,市场热度不够,但这段时间热度非常火爆,年轻人可以多尝试购买。
曾 义
中国太平洋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
党委委员、总经理
曾义认为,许多年轻人之所以声称“自己不需要保险”,是因为对保险产品不够了解。开展保险公众宣传日活动,是希望通过这种形式,让受众群体更加了解保险的作用和价值。对于老百姓而言,保险就是幸福生活的守护者。例如,“防贫保”“惠民保”等新兴产品,就为老百姓的幸福生活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发挥了很好的作用。
与此同时,近年来发生的一些重大自然灾害、社会风险,也使得保险的作用愈发凸显。“去年河南暴雨期间,我亲自到现场参与了救灾。在那里我发现,很多当地的市民只购买了交强险。”曾义表示,透过这些自然灾害事件不难看出,商业险、家财险等险种的配置对于消费者而言也是非常有必要。因为面对重大自然灾害或者意外事故,保险可以有效转移一定的风险,减低损失。
当谈到中国保险业未来的成长和发展时,曾义表示,尽管面临一些挑战,但他对于中国保险业的发展前景是非常乐观的。“例如在产险领域,随着新能源汽车的用量逐渐提高,保险行业针对新能源车的一些产品设计、经营模式、服务手段,都是可以下功夫做一些成果出来的。”
施 辉
大家财产保险有限责任公司
总经理
作为一名从业数十年的“保险老兵”,施辉对于中国保险业的发展感慨万千。他指出,改革开放40多年,保险行业从只有一家公司,发展到如今230多个市场主体,成为全球第二大保险市场,所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与此同时,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家庭财富的增长,我们也实现了保险走进千家万户的目标。保险在守护老百姓幸福生活、服务实体经济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在谈到个人配置保险的意义时,施辉表示,近十年,居民对于保险的需求层次愈发多元化,这对保险公司产品覆盖度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因为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区域差异性很大的国家。
与此同时,尽管我国已经成为了全球第二大保险市场,但是社会大众对保险的理解和认识,与发达市场仍有一定的差距。施辉认为,目前国内的保险消费者,对于自己真正的需求并不是特别清晰。横向对比发达市场,保险产品在家庭的资产负债表里,应该是必需品,是标配。在这一点上,可能需要全社会的努力,去推动消费者习惯的改善。
在谈到保险业当前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时,施辉表示,目前来看,虽然短期内有一定的经济下行压力,但长远看,中国经济发展的韧性十足。同时,经济结构的调整,也会给保险行业尤其是财险领域带来新的发展机遇,新兴行业保险需求增加,新市民保险需求增加,下沉市场保险需求增加。
邱 彬
中华联合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
党委委员、总裁助理、董事会秘书
邱彬表示,近十年来,中国保险业发生了巨大变化,主要体现在保险业更深度参与国家社会治理,服务经济发展,保障民生等方面,互联网等新型保险形态的出现使保险市场结构也更为丰富和完善。同时,“保险行业已经切实走进了寻常人家。还记得刚入行时,社会各界对于保险业的认可度不高,但如今消费者对于保险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购买保险也更为日常化、便捷化。”
在谈及到年轻人认为自己“不需要保险”的问题时,邱彬表示,现在的年轻人并不是不需要保险,而是对于保险的需求和选择方式发生了变化。“我们从业人员对保险消费需求的探寻与触达的方式等没有与时俱进,故而让客户觉得保险工作人员只是一心在给他推销产品,并不想真正解决他们的需求,这说明我们的保险从业人员在宣传保险、满足客户保险需求等方面做得还不够。”“另外,年轻人说不需要保险也可能是暂时的,或者说他们不愿意被动地接受保险推销而是更愿意主动地选择保险。因为年轻人的保险意识还是很强的,从长期来看,他们还是需要保险、愿意自主选择保险的”,邱彬认为。
与此同时,邱彬认为,在新冠疫情期间,健康保险发展速度非常快,远远超过了财产保险和普通寿险,这从侧面说明了老百姓面对风险时,对保险的还是需求很大的。
邱彬指出,从目前来看,我国保险行业发展可谓是机遇与挑战并存,应该提前规划好转型的方向,摸索适合企业发展的路径。一方面,险企需要更关注专业能力建设,包括专业技术、专业人才及专业系统等,做好科技赋能,提升理赔服务质效,提高风险管控能力;另一方面,也要真正走进客户、了解客户,与客户形成良好互动。
(中国保险行业协会)
©本文由入驻清一色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与清一色无关。清一色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本文不作为投资理财建议,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文中部分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来源于网络,如侵犯到著作权人的权利,请与我们联系(微信/QQ:1074760229)。转载请注明出处:清一色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