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研发中心
周五夜盘原油带动大宗商品掀起反弹浪潮,部分空头获利离场,这让市场迎来喘气窗口。但在这之前7月14日夜盘当WTI原油一度急跌趋向90美元,价格已经比2月24日发生俄乌冲突爆发之前还低之际,很多投资者都在感慨市场转变之快速,至此油价已经从6月高位下跌了近30美元,发生这一切的背景是整个大宗商品市场一轮系统性大跌行情,过去5周时间商品指数跌幅创下了14年来的最大跌幅,只有2008年金融危机时刻才出现了如此级别的恐慌性下跌。而此轮商品下跌的启动点是6月上旬美国公布的5月CPI数据超预期,这引发了美联储大力加息无条件控通胀的鹰派态度,而7月13日刚刚公布的6月美国CPI数据则更加恐怖达到了9.1%,这进一步提升了大力加息预期,随着流动性收紧及全球主要经济体经济下行压力扑面而来,从宏观大类资产角度资金大举入场押注做空的冲击过去一段时间下出现了崩盘大跌,并且这波大跌是典型的资金增仓打压,目前国内商品市场持仓量在这个暴跌过程持续扩仓大幅刷新了持仓记录,持仓的增加背后是宏观视角的做空与产业角度资金护盘的激烈碰撞,钢铁、化工等很多品种从产业角度利润已经处于深度亏损局面,资金分歧还是很明显的。
大宗商品的涛涛牛市已经在这波大跌之后正式宣告结束了,大部分品种已经走出了头部并进入了技术熊市。油价经过了这一轮30美元的大跌之后,牛市根基已经被松动。基于地缘因素、过去几年投资不足等让供应端仍然存在一些不确定因素,这会让原油仍然会成为相对抗跌品种,且短线层面整体大宗商品都有超跌反弹的需求,油价存在反弹条件,但决定价格的因素不仅仅是供应,从宏观和需求角度看,油价上行动力已经明显不足,油价重心下半年预计将震荡下行,从机会选择角度,后期重点应关注逢高做空机会。
原油市场旺季需求面临考验
相对于传统产业资金来讲,宏观层面资金的实力通常是远超产业群体,在宏观因素出现了重大转向的阶段,宏观资金对后市变化的判断更加灵敏而迅速,而产业资金往往会惯性因素即更注重产业逻辑调整起来会相对较慢或者说有个调整过程,这期间就会引发观点的激烈碰撞,因为资金力量的差异,我们看到了大宗商品市场的整体崩盘,显然宏观因素影响成为了当下影响价格权重最大的因素,但供需还是值得我们持续跟踪,过去一周原油市场分别公布了三大月报,OPEC没有调整需求预期,但是国际能源署和美国能源署均进一步下调了原油需求,并且一致判定三季度原油市场供应过剩压力明显增加。EIA月报中强调经济活动不如强劲的可能性导致能源消耗低于预期。高价格导致美国7月至10月的汽油消费量将低于先前的预期,7月份日需求量将达到907万桶,比6月份的预测下降2.2%,比2019年7月大流行之前的消费量下降4.8%。对今年全球石油的增长预测因经济预估下调,目前预计需求每天增加220万桶,对应的年初时预估为360万桶。另外EIA 还强调推动能源供应不确定性的因素包括制裁如何影响俄罗斯的石油生产、欧佩克+的生产决策以及美国石油和天然气产量的增长速度,而这些这正是国际能源署和OPEC强调的供应形势仍然严峻的风险点,欧佩克对2023年石油市场的首次展望表明,油市吃紧并未得到缓解,尽管多数成员国已经开足了产量,但该组织仍需要更多原油。欧佩克预计,明年全球石油需求增长将较供应量增长多100万桶。为了填补这一缺口,欧佩克需要大幅提高产量,但由于投资不足和政治不稳定,成员国目前的产量已经远远低于所需产量。IEA判断全球石油库存仍处于极低水平,在能源使用方面需要强有力的政策干预,否则世界经济复苏将面临风险,随着需求增长放缓,油价对经济构成威胁。国际能源署总干事法提赫·比罗尔7月12日在悉尼的全球能源论坛上警告称:“就深度和复杂性而言,世界从未经历过如此重大的能源危机。我们可能还没有看到最糟糕的情况——这正在影响整个世界。”俄罗斯作为最大的石油和天然气出口国,西方国家对其进行的制裁导致石油价格不断飙升,这提高了全球各地汽油、家庭取暖和工业电力的成本,加大了全球通胀压力,并导致从非洲到斯里兰卡等不少地区都爆发了大规模抗议活动。欧洲和其他地区的油气供应安全将继续面临挑战。“欧洲的这个冬天将会非常非常艰难,”比罗尔在周二的讲话中再次强调,“这是一个重大问题,可能会对全球经济产生严重影响。”。
虽然供应层面市场仍保持警惕,但对油价影响更大的是近期持续利空的需求数据,而本周美国EIA周度库存报告上,包括原油和成品油库存在内的油品库存全面攀升。原油库存增加325万桶,库欣库存增加31万桶,汽油库存增加582万桶,馏分油库存增加260万桶,不包括SPR在内的油品总库存增加2174万桶,油品总库存连续第八周增加。同时EIA数据显示当周美国成品油表需全线下滑,总表需下降174万桶/日,汽油表需周度下滑14%,创近20年来同期低位。虽然近期EIA数据的准确性遭到市场质疑,但总体变化趋势来看高油价对汽油消费需求已经产生明显抑制效应,同时柴油需求也降至一年低位,美国经济放缓对需求不利影响正在逐步显现,从EIA能源展望中可以看到美国对三季度需求预期仍不乐观,若美国夏季需求不及预期,将对油价形成额外压力。
美国需求大降同时,中国原油需求恢复进展迟缓,数据显示6月份中国进口原油3582万吨,约875万桶/日,这是自2018年6月以来的最低值,同比下降10.7%,上月为增长11.9%。进口量下降主要原因是中国需求恢复缓慢,高频数据显示目前中国原油加工量仍远低于正常水准,主营和地方炼厂开工率持续处于低位。
总体来看市场正在修正供需二端的判断,俄罗斯产量明显高于预期,市场迅速修复因此给予的溢价,而中美需求不及预期,整体供应上调需求下调,EIA大幅上调了累库预期,预计2022年累库74万桶/日,而上月月报中认为累库只有44万桶/日,增加的过剩量主要集中在三四季度,上调累库预期同时,EIA也修正了对油价的判断, 2022年WTI均值下调4美元/桶至98美元/桶。
周末美国总统中东之行从透出的信息来看,双方达成了基本共识,沙特与美国确认针对能源市场稳定性的承诺。但在理解上基于自身角度有一定差异,美国总统拜登称在沙特进行了一系列良好的会谈,我们已经和沙特达成了一些重要的协议。美国与沙特将深化、扩大也门停火协议,我们讨论了沙特的防御需求。“沙特将在清洁能源倡议方面与我们合作;双方就能源安全、石油供应等问题进行了良好的讨论。正在尽我所能扩大美国的石油供应,预计未来几周我们将看到沙特在能源方面采取进一步措施,预计看到进一步扩大石油供应的措施。沙特方面则表示沙特阿拉伯与欧佩克+合作以确保充足的供应,沙特正与OPEC+努力提供适当的(石油)供应,石油生产决定不会基于“歇斯底里”或“政治”。总体上对降温油价有一定作用,具体还需看后续推进措施。
美国爆表的CPI引发大幅加息预期
周五晚间公布的美国6月份零售数据显示零售额大幅攀升,超出预期,表明尽管数十年来通胀居高不下,但消费者支出仍保持稳定。美联储官员正在关注零售销售数据,以及周五和下周公布的其他数据,以决定是否在本月晚些时候的会议上加息幅度。此前7月14日公布的美国6月CPI数据再次爆表高达9.1%,预期8.80%,前值8.60%,为1981年11月以来最大增幅。当月CPI能源指数上涨7.5%,贡献了总涨幅的近一半。能源价格同比上涨41.6%。市场认定加息75基点已经是确定性的事件,甚至市场在交易7月加息100个基点及9月继续加息75个基点的可能性,加息步伐继续提升流动性收紧持续施压市场。
美国总统拜登评价美国6月通胀数据“高得令人无法接受”,但考虑到最近汽油价格的下跌,CPI数据已经过时。不过市场还是高度紧张宏观层面的影响力,正是5月美国CPI数据超市场预期之后大宗商品市场开始了新一轮暴跌行情,随着6月美国CPI数据继续超预期,高涨的通胀压力就迫使美国白宫不断表态控制油价是最重要的任务,美联储对此同样非常谨慎,从其之前的无条件控制通胀的表态来看,7月议息会议不排除会有超预期决定。
周五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显示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2.5%,其中二季度GDP同比增长0.4%。一、二季度经济顶住压力实现正增长。国家统计局表示今年以来,国际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国内疫情多发散发,不利影响明显加大,经济发展极不寻常,超预期突发因素带来严重冲击,二季度经济下行压力明显增大。面对异常复杂困难局面,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各地区各部门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加大宏观政策调节力度,有效实施稳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疫情反弹得到有效控制,国民经济企稳回升,生产需求边际改善,市场价格基本平稳,民生保障有力有效,高质量发展态势持续,社会大局保持稳定。今年国内大宗商品表现整体涨幅小于海外市场,这也让国内与海外市场通胀压力表现呈现了明显差异,不过经济增速低于年初预期尤其是二季度在疫情扰动下,工业品需求普遍受到抑制,下半年经济能否实现预期目标,对大宗商品需求来说同样非常关键。
持续5周的暴跌过后,大宗商品市场已经累计了比较强烈的超卖反弹修复需求,周五夜盘大部分品种走出反弹行情,这可能是大宗商品暴跌行情告一段落的拐点,行情有比较大概率进入修复阶段,这有助于原本供应结构还偏紧的原油收复过去部分失地,具体反弹幅度要看整体市场情绪的回稳程度。中长期来看大宗商品的牛市行情已经被终结,油价虽然有供应端的不稳定性带来一些炒作空间,但宏观持续施压及需求端的表现正在给油价带来压力,且三季度整体供应过剩压力明显增加,油价大概率还是会呈现重心下行的大方向,注意节奏把握。
©本文由入驻清一色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与清一色无关。清一色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本文不作为投资理财建议,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文中部分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来源于网络,如侵犯到著作权人的权利,请与我们联系(微信/QQ:1074760229)。转载请注明出处:清一色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