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道奔私才是投资大佬的最终归宿?

来源:资管云  作者:李沪生两周前,6月10日,中国基金业协会发布了《基金管理公司绩效考核与薪酬管理指引》。《指引》是在《证券投资基金法》、《公开募集证券投资基金管理人监督管理办法

  来源:资管云  作者:李沪生

  两周前,6月10日,中国基金业协会发布了《基金管理公司绩效考核与薪酬管理指引》。

  《指引》是在《证券投资基金法》、《公开募集证券投资基金管理人监督管理办法》、《证券基金经营机构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及从业人员监督管理办法》的框架下制定的行业自律规则,是对前述规则的有益补充和细化。

  在指引中,中基协要求,将基金管理公司的薪酬管理行为纳入公司治理框架进行规范。

  《指引》不直接干预基金管理公司的薪酬水平,但要求基金管理公司应当根据公司财务状况、发展规划、合规与风险管理等实际情况和市场水平,建立健全规范化的程序,合理确定和适时调整不同岗位的基本薪酬标准和薪酬结构。

难道奔私才是投资大佬的最终归宿?

  然后,中基协就来了一发重磅——规定递延支付期限。

  也就是说,在基金公司的薪酬管理体制中,基金经理薪酬递延支付期限不少于3年,递延支付速度应当不快于等分比例。

  另外,《指引》还规定绩效薪酬递延支付制度适用人员范围包括但不限于董事长、高级管理人员、主要业务部门负责人、分支机构负责人和核心业务人员。同时规定,高级管理人员、基金经理等关键岗位人员递延支付的金额原则上不少于40%。

  这意味着,未来基金经理和基金公司高管每年将有超过40%的薪酬将在3年以上的期限内逐渐领取,在任意时点上离职,都会有不同程度的损失。

  这还只是其一,《指引》还提出,绩效薪酬持基要求,规定高级管理人员、主要业务部门负责人应当将不少于当年绩效薪酬的20%购买本公司管理的公募基金,其中购买权益类基金不得低于50%。

  而基金经理应当将不少于当年绩效薪酬的30%购买本公司管理的公募基金,并应当优先购买本人管理的公募基金,实现公司高级管理人员、主要业务部门负责人、基金经理利益与持有人利益的绑定,更好的激励约束相关人员的行为。《指引》鼓励基金管理公司采用股权、期权、限制性股权、分红权等与公司长期发展、持有人长期利益相绑定的多样化激励约束措施,建立长效激励约束机制,有利于保护基金份额持有人的利益。

  中基协这一举动无疑是希望能够改变“基金赚钱、基民不赚钱”的困局,通过对基金经理的薪酬约束实现资金更长期的投资,杜绝基金经理的频繁变动、短期豪赌等行为。

  但在笔者看来,这一举动或许一定程度上会直接影响到公募基金的“发展”。要知道,公募基金本身受基金经理欢迎的点就是市场化的薪酬体系,这点是银行理财子等其他持牌金融机构根本不能比的优势,那一旦薪酬降低了,公募基金的吸引力还在吗?

  要知道,就在今年年初,有多家基金公司传出“限薪”的消息,称基金经理每年的工资和奖金加起来不得超过一定金额,且年终奖金延迟发放并且必须跟投自己管理的产品等。

  而在5月,市场流传出某地监管部门的一份通知显示,要求当地基金公司报送完善薪酬激励约束机制的落实方案,其中最严格的的一条是说要抑制薪酬过高、增长过快,少数冒尖情况的相关调控措施。

  在市场看来,这是对于部分明星基金经理薪酬过高的应对措施。

难道奔私才是投资大佬的最终归宿?

  至于调整后的薪酬标准是多少,行业目前仍无定论,有说法是上限不超过5000万元,但笔者认为这一标准依然较高,目前行业内能够拿到这一薪酬标准的基金经理并不多,更有可能是市场提及的另一个数据:1000万元。

  如果按照1000万元来看,大多数明星基金经理恐怕会直接受到冲击,公募基金的吸引力变得越发弱了,奔私的速度无疑会加快。

  不难看到,近一年离职的基金经理越来越多。

  Wind数据显示,截至6月26日,今年以来超过100位基金经理离职,创下2019年以来同期最高水平。

  包括兴证全球董承非、华安崔莹、中欧周应波、宝盈肖肖、博时葛晨、易方达林森、农银汇理赵诣等在内的多位知名基金经理先后离职奔私。

  难道奔私才是投资大佬的最终归宿?

  当然不会,监管也看到了这一问题,证监会日前发布规定直指“公奔私”,将管理私募产品的静默期从之前的3个月延长至1年。

  在证监会发布的《公开募集证券投资基金管理人监督管理办法》及其配套规则(简称《办法》)中规定,公募基金管理人建立员工离职静默期制度,基金经理等主要投研人员在离职后1年内不得从事非公募基金投资管理等工作,这意味着基金经理从公募离职,想要发行自己的私募产品,从之前的只需等待3个月,延长到1年。

难道奔私才是投资大佬的最终归宿?

  同时,按照追索扣回制度的相关规定,公募基金管理人可以要求未能勤勉尽责的离职人员退还相关行为发生当年相关奖金。

  这一规定,会暂时阻碍部分想离职的公募基金经理,毕竟一年的时间,谁也说不好会发生什么,届时市场还认不认基金经理这块招牌都不好说。

  总的来说,这样“双管齐下”有利有弊,本质上是可以解决基金经理过度追求短期业绩导致规模做大业绩却起不来的问题,但是短期内无疑会造成人才出逃现象,尤其是各家基金公司该如何留住优质人才,都是避免不了的问题。

  未来会变成什么样?

  笔者认为可能会出现三种现象:

  1. 基金经理差距拉近,不再有豪赌

  原先头部基金经理和普通基金经理的差异很大,无论是管理规模、薪酬、市场号召力,几乎每一个基金经理都在努力朝着“大IP”努力,从而出现了一种现象——持股集中式的豪赌投资,赌赢了一跃成为市场热点,赌输了只要公司不介意,那就还有继续赌的机会。

  毕竟赌赢了一场带来的是规模和收入的大规模提升,从风险收益比来说,无疑更值得。

  现在好了,给你封顶了,你还去拼吗?

难道奔私才是投资大佬的最终归宿?

  2. 基金公司事业部还有戏吗?

  虽然事业部一直以来都是个说起来就很难形容的机制,但不少基金公司依然在尝试。

  基金经理呢?态度当然喜忧参半,毕竟事业部带来的是比常规体制内更多的薪酬激励和自由度。

  现在呢,不用愁了,如果到手的薪酬被限制了,事业部的意义又在哪里?

  3.奔私有静默期,那券商资管、理财子、信托呢?

  会不会出现一种情况,这些金融机构开始在原先的薪酬标准上逐渐提高,或是在机制上优化,给予公募基金经理足够的吸引力?

  公募基金经理不再只有奔私这一个选择,信托、理财子的权益投资能力因此而提升一个台阶?

  当然,这些都只是猜测,究竟行业的走向如何,也要看接下来监管对这些政策的落地实施情况,不过可以肯定的是,公募行业将迎来一轮新的变化。

<!--article_adlist[

线上

课程推荐

]article_adlist-->

  智信研究将于7月2日-3日(周六、周日)在举行主题为“震荡市场中的低波动策略产品解析:FOF、固收+、场外衍生品、低波私募基金”的线上研修班。全面深度解析主流低风险策略产品,契合当前市场环境与投资需求;老师来自信托、券商、私募及互联网三方财富,均在投资与产品研究相关岗位任职;从专业视角多元化解读产品策略,提出及时前瞻的投资建议。

©本文为清一色官方代发,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与清一色无关。清一色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本文不作为投资理财建议,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文中部分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来源于网络,如侵犯到著作权人的权利,请与我们联系(微信/QQ:1074760229)。转载请注明出处:清一色财经

(0)
打赏 微信扫码打赏 微信扫码打赏 支付宝扫码打赏 支付宝扫码打赏
清一色的头像清一色管理团队
上一篇 2022年6月28日 21:11
下一篇 2022年6月28日 21:11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1643011589-QQbutton

手机:13798586780

QQ/微信:1074760229

QQ群:551893940

工作时间:工作日9:00-18:0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