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2022年国内能源结构调整以及转型升级继续加快步伐,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视角观察看,一方面减油增化成为实现炼油行业转型的重要举措,另一方面构建以新能源和清洁能源为主体的现代能源供应体系,有效的稳定能源安全。
随着民营炼化一体化装置的投产,以及部分炼厂根据市场需求变化以及产品效益等特点,及时优化生产方案和调整产品结构,通过转产基础化工原料乙烯、芳烃以及增产航煤、低硫船用油和润滑油等高附加值产品,不断提质增效。在“减油增化、油化并举”举措下,延伸产业链以及寻求产品高端化差异化,汽柴煤油收率不断呈现明显下降态势,化工品收率不断提高。目前国内主营炼厂汽柴煤产品整体收率下降至50%左右,新建大型炼化一体化装置成品油收率基本压减到40%以下。
一、下游化工需求保持高速增长 炼油转型升级持续推进
近年来高端化学品以及化工新材料的需求保持高速增长,可以预见的是下游高端塑料 橡胶以及下游化工制品对烯烃、芳烃等基础化工原料仍将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但是我国目前基础化工原料保障能力仍然欠缺,因此随着成品油收率下降或是压减,提升基础化工原料供应能力,将逐渐与化工新材料以及高端化学品的需求相匹配。在石油以及化工一体化发展的新格局下,促进炼油行业实现高质量发展,能源结构的转型升级将加快推进。如何做到转型升级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方面逐步淘汰中小落后产能,高耗能以及产业链延伸困难、产品附加值较低的企业,另一方面在传统的大型石化企业进行乙烯的改造升级或是扩能,今年部分传统炼厂实现化工扩能增效,5月初九江石化首套芳烃抽提装置已经投产并产出合格产品,安庆石化炼油转化工项目快速推进,最新消息显示,安庆石化300万吨/年重油催化裂解装置项目全面铺开,能够更好的提质增效完善产业链长度和深度,对传统的石化企业以及石化基地转型至关重要。目前国内乙烯自给率约64%距离国际80%的高水平仍有一段距离。第三汽油消费增速逐渐放缓由高速降为中低速,柴油增速降至低位区间,成品油供求过剩的格局难以逆转也将倒逼“减油增化”转型势在必行。目前国内成品油零售价格举高不下,继续抑制终端消费回升。据卓创资讯观察看,减油增化并不是排斥成品油产出,而是在保障油品供应的同时有效增产化工原料和产品,适应和匹配高端化工品的需求,持续推进“减油增化”,是炼油业务效益提升的关键措施。
二、转型升级与新能源协同发展 深入推进能源结构调整
除大力推进转型升级的同时,部分国有石油化工企业也将“油转化”和新能源融合发展做为新的转型升级方向,在深度联融的背景下,炼油行业在深度转型调整中将产业链、价值炼推向中高端的同时,积极布局新能源行业。今年国际能源供应紧张,高通胀压力背景下,国内汽柴油零售价格高位运行,高油价对国内石油安全尽管带来一定影响和挑战,但是在产业转型以及加快发展新能源发展融合阶段,可以更好的促进转型加速和深化新能源替代作用,在一定程度逐步摆脱对进口石油的依赖。
中国石油在积极发展传统油气业务的同时大力推进绿色低碳能源发展,公司在光伏发电以及氢能等新能源领域取得一定的成果,打造绿色产业发展的新优势,着眼于未来清洁能源的主要供应商。2022年中石油仍然大力发展油气和新能源业务,预计到2035年天然气和新能源业务将站到公司总业务量的三分之一,油品业务总量占比或将进一步下滑。
中国石化方面瞄准特色产品转型,重点推进“油转化”“油转特”以及布局下游化工新材料领域,发展高端特色产品以及提升产业链价值,专业化延伸和提升产品生产路线。重点布局在高端润滑油脂、高端碳材料、高端沥青等特种油新领域,金陵石化、茂名石化自主研发煅前油系针状焦产品、荆门石化环烷基变压器油等开拓了转型发展之路,镇海炼化乙烯改造项目已经投入运营,燕山石化润滑油加氢装置顺利投产,以及北海石化和安庆石化炼油转化工项目快速推进中,最新消息显示洛阳石化百万吨乙烯项目已经纳入国家石化产业规划布局,海南炼化百万吨乙烯项目总体完成进度已经超过90%。此外中石化在新能源领域依托副产氢,大力建设再生能源制氢项目建设,为后期氢燃料电池汽车的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第三、行业高质量发展离不开绿色低碳目标
炼油行业在当前新的发展格局和新形势下,石油化工行业发展将更多的聚焦绿色低碳发展,力促炼油行业转型升级以及高质量发展。在双碳总体目标下,炼油行业肩负着产业链延伸以及低碳转型的双重压力,在总体目标指引下将推动可再生能源、新能源汽车等产业的快速发展,未来炼油行业转型升级将和新能源形成联动融合发展的新产业格局,进一步促进炼油行业持续高质量发展。
©本文由入驻清一色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与清一色无关。清一色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本文不作为投资理财建议,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文中部分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来源于网络,如侵犯到著作权人的权利,请与我们联系(微信/QQ:1074760229)。转载请注明出处:清一色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