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俊生:应充分发挥保险业参与第三支柱的比较优势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吴敏 北京报道6月2日,由华夏时报社主办的“2022第五届华夏时报保险科技峰会”在北京召开,会议围绕“数字化转型竞速之道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吴敏 北京报道

  6月2日,由华夏时报社主办的“2022第五届华夏时报保险科技峰会”在北京召开,会议围绕“数字化转型竞速之道”的主题,邀请行业专家齐聚线上,共同研讨保险科技的数字创新和变革演进,为中国保险的未来建言献策、共求发展。

  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中国保险与养老研究中心总监朱俊生在发表主题演讲时表示,目前保险、基金、银行、信托等各类金融机构正在通过不同的方式挖掘第三支柱个人养老金市场,初步形成跨业竞争格局。保险业要发挥产品、分散长寿风险、与养老服务有机结合等方面的独特优势,提升长期养老资金的投资收益率,成为第三支柱发展的核心力量。

  今年4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推动个人养老金发展的意见》,扩大参与个人养老金的金融机构与产品范围,第三支柱个人养老金覆盖的范围将拓展至包括商业养老保险、基金产品、银行理财、储蓄存款等适合投资的金融产品。扩大参与的金融机构与产品范围,有助于促进个人养老金账户市场的竞争,丰富产品形态,从而增加公众的选择权,提高个人养老金市场的运行效率。

  “养老保险产品期限长,在人口高龄化和长寿化背景下可以帮助客户做长期养老储备。养老需要提前规划足够、专项的资金,但目前我国居民家庭财富中,短期存款的占比很高。”朱俊生指出,截止2021年底,我国住户人民币存款102.5万亿元,其中2/3以上为一年期以内存款,不利于建立长期养老储备,将短期储蓄转化为长期养老资产的需求迫切。养老保险产品期限长,有助于对抗人性中的短视与急功近利,推动短期储蓄转化为长期养老资产,优化家庭金融资产期限结构。

  朱俊生认为,养老保险产品“安全,稳定,持续增长”,能够在不确定的经济变局中提供确定性保障。养老保险产品的预定利率为复利,在长生命周期内可发挥复利效应,利用时间价值获取被动收入与长期增值,促进养老财富积累。另外,当前国内外经济增长均承受巨大压力,长期利率下行的趋势比较明显。在此背景下,预定利率所带来的确定性保障凸显了养老保险产品作为防御性资产的优势,有助于帮助风险偏好程度不高的消费者获取安全、稳定被动收入及现金流资产。

  在朱俊生看来,养老保险可通过多账户的产品组合满足客户不同风险偏好需求。例如,市场实践中,养老年金险普遍与万能账户结合,个别市场主体还在探索将养老年金险与投连账户结合。其中,年金险提供确定、终身的现金流,万能险提供保底且相对稳健的收益,投连险则在承担风险的基础上,获取更高的投资收益。养老保险多账户的设计,有助于在中国资本市场发展现状下实现安全性、流动性和收益性的有效结合,满足客户不同养老财富管理风险偏好的需求。

  值得一提的是,人口老龄化提升了养老服务需求,尤其是对于机构养老和专业护理服务的需求。我国保险业参与养老服务2015年后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以重资产、轻重并举、轻资产等多种投资模式,探索保险与综合型养老社区、旅居养老以及居家养老服务结合,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当然,保险业参与养老服务业也存在一些挑战与风险,如土地获取难度大,资产投资回报率较低;重资产养老项目的投资额大,盈利周期长,需要稳定的资金支持,养老社区建设资金门槛高等。

  朱俊生表示,为促进养老保险和养老服务有机结合,政府可优化和完善支持政策体系,有效提升保险保障和服务功能,进一步发挥保险业在多层次养老服务产业发展中的作用,促进保险与养老产业融合与协调发展。保险机构可根据自身的发展阶段、资源禀赋、发展战略等,审慎选择参与养老服务的商业模式,提升专业化运营水平。

  他还指出,和其他资金相比,商业养老保险资金具有期限长的优势,可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长期资金支持,具有跨越经济周期的独特优势。但目前养老保险资金尚存在“长钱短用”的问题,长期优势没有显著发挥。特别是我国大型保险资管机构以国有为主,对承担风险的经济激励和责任不匹配,造成了保险机构通过期限溢价、非流动性溢价和信用下沉等方式追求更高投资收益的动力不足。

  因此,朱俊生认为,要适当提高风险容忍度,提升养老资金投资收益率。保险机构可拉长考核期限,优化绩效考核体制,完善对承担风险的经济激励和责任匹配机制,倡导长期投资理念,提升投资能力,提高长期养老资金的投资回报。

  来源:华夏时报

©本文为清一色官方代发,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与清一色无关。清一色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本文不作为投资理财建议,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文中部分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来源于网络,如侵犯到著作权人的权利,请与我们联系(微信/QQ:1074760229)。转载请注明出处:清一色财经

(0)
打赏 微信扫码打赏 微信扫码打赏 支付宝扫码打赏 支付宝扫码打赏
清一色的头像清一色管理团队
上一篇 2022年6月2日 13:56
下一篇 2022年6月2日 13:56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1643011589-QQbutton

手机:13798586780

QQ/微信:1074760229

QQ群:551893940

工作时间:工作日9:00-18:0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