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固收业务越来越“卷”了,在产业周期变化与政策逆周期布局影响之下,固收市场的超额获取变难了。
在资产端,债券利率波动变小,超额的挖掘空间变小,此外债券品类繁多,除了利率债、信用债,还有可转债、城投债、银行二永债等多种品类,对投资要求更加精细化。
在负债端,投资者结构也在发生变化,互联网渠道客户不断涌入成就规模的同时,“羊群效应”也在被放大,未来随着银行资本新规落地,机构客户占比或有变化。
与此同时,伴随风险偏好下降,相对稳健的业绩表现,抓住几个核心机会就能为全年回报率打好基础,固收业务正成为各家基金公司发力的重点。
长城基金显然已占据一席之地。数据显示,长城基金在2018年底货币基金的规模仅有453亿元,到2023年底,规模已经达到1718亿元,增幅达到2.79倍;同期债券基金管理规模也从99.36亿元大增近9倍至987亿元。
日前,长城基金副总经理兼债券投资部总经理、固收投资总监张勇与我们对话时表示,从团队建设、文化基因、投研理念、产品布局等多个方面详细拆解了长城基金固收业务的进阶之路。
团队作战:扁平化跨部门协作,研究向投资传导顺畅
固收投资,是个团队作战的活儿,深耕债市20余年的张勇对此颇有感触,在团队打造上更是颇具心得。
“我从2001年开始在银行从事债券交易,2003年进入基金公司,成为公募行业最早的一批债券交易员。早些年管理债券基金,单兵作战就可以了,因为市场简单、产品单一,基金经理一个人便足够应对市场的变化,不太需要辅助。”张勇表示,但随着债市迅速发展,发行主体、债券品类、基金品种均不断扩容,交易也日渐活跃,基金经理进行投资管理开始需要依托整个投研团队,团队作战的重要性就体现出来了。
对长城基金而言,打造具有战斗力的固收团队,首要是建立科学合理的跨部门协作机制。据张勇介绍,目前长城基金的固收条线有三个部门,分别是债券投资部、现金管理部和固定收益研究部,而落实到具体的投研协同,则采取“基金经理+研究员”的搭配方式,分成四个小组,分别主攻宏观利率、信用债、可转债和货币市场四大研究方向。“基金经理与研究员跨部门协作,才能做出更有深度、有价值的研究,同时研究成果也可服务于整个固收条线,甚至可以提供给权益条线做参考。”张勇认为这种模式能更好发挥研究驱动投资的作用。
合力凝聚之下,长城基金固收团队已经打了不少“漂亮仗”。以2023年城投债投资操作为例,张勇谈到,“去年上半年市场对城投债风险充满担忧,尤其是一些城投网红城市因债务负担较重而引起市场极大关注。但是下半年国家化债举措出台,带来了投资机会,我们固收团队的信用研究小组敏锐捕捉到市场层面的微观变化,快速向基金经理传递了投资建议,为长城基金固收产品去年取得良好业绩做出了较大的贡献”。
张勇强调,在当下固收投资越来越“卷”的时代,每年出现的投资机会其实并不多,关键时间节点的投资机会可遇不可求,及时抓住这类机会,对固收产品的业绩表现意义重大。这就需要扎实、深度的研究支持,研究团队不仅需要及时把握市场变化、快速作出反应,还要有效地传导至投资链条。
投研文化赋能:打造“专业、包容、共享”团队文化
在张勇看来,相较于硬性的制度规范,软性的文化氛围更具影响力和感召力。在长城基金“简单、高效、规范、快乐”文化理念的基础上,固收团队依据自身特点进一步形成了“专业、包容、共享”的团队文化。张勇表示,希望将“专业、包容、共享”文化打造成为长城基金固收团队的烙印,这种风格对个人、对团队都是有益的。
专业是投研人员的第一素养,不仅在研究上要专业深耕,在投资管理上也要专业协作。在投研一体化、平台化的趋势之下,张勇同样看重包容与共享。
长城基金固收团队的包容文化有两层含义:
一是能够包容不同的投资观点。对同一政策或现象,每个投研人员都可以有自己的解读和观点,在未被验证之前,没有对错高下,投资充满不确定性,要允许有不同的声音。
二是包容不同的投资方法、投资策略。“有人习惯于自上而下基于宏观形势进行配置,有人习惯于自下而上从市场交易结构变化去寻找机会,有人甚至可以将量化方法作为辅助。没有一种投资方法是万能的,不同的方法在不同市场环境中都是阶段性有效的,所以要包容不同的投资方法和策略,丰富多元的投资策略可以有效避免团队在某些极端的市场环境下集体作战失灵。”张勇表示。
共享是第三条重要的原则。张勇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擅长的能力圈,但不可能覆盖到全市场,因此彼此之间需要共享知识与成果。一位优秀的基金经理背后,必然是一个优秀的投研团队,因此个人的成绩也是团队的成绩。
为了进一步促进投研融合,长城基金的基金经理与研究员也保持了紧密交流和互动。“要取得好的业绩一定离不开投研体系的良好互动,基金经理不能坐等研究员提供研究支持,而是要主动引导,主动提需求,在需求与反馈之间,基金经理和研究员便能形成良好的互动习惯,自然会产生‘1+1>2’的效果。”张勇解释说。
专业分工:坚持研究驱动、注重风险控制、力求稳健持续
在搭建完善的协作机制、培育良好的团队文化后,对于日常的管理,张勇提倡“润物细无声”的管理方式,并身体力行带头作出表率。他会在尊重基金经理个性的基础上,依据基金经理的能力与特点,在产品管理、研究方向等方面进行针对性调整和适配。
简单来说,就是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在其他方面做好协同与辅助即可。目前长城基金固收团队的排兵布阵已经非常成熟,基金经理们在自己擅长的岗位发挥优势,并在实战磨练中不断巩固自己的竞争力。
比如负责现金管理部的邹德立,擅长现金管理工具的投资运作,拥有超17年债市投研经验,主要管理货币、短债基金;另一位基金经理徐涛国,主要负责摊余成本的产品和同业存单产品。
债券投资部中,基金经理魏建是一位多面手,具有丰富的大资金管理经验,目前管理产品类型较多,包括信用类组合、固收+组合、纯利率债组合,尤其擅长纯债方向的管理;另一位年轻的基金经理张棪,在固收+组合管理方面,擅长自下而上挖掘股票和可转债,与魏建自上而下的投资方法形成互补。
固收研究部负责人是长城基金内部培养的中生代吴冰燕,一直兼任信用研究,比较擅长信用债挖掘。
张勇表示,对固收团队管理而言,专业化、精细化分工是一套经过市场长久考验的科学方法,一方面要引导基金经理们在产品的投资管理上更专业、更聚焦,另一方面也能为优秀的基金经理创造更多的机会。
在投资管理过程中,长城基金固收团队同样有着清晰明确的投资理念,张勇用三个关键词来总结,即坚持研究驱动、注重风险控制、力求稳健持续。
一是坚持研究驱动。要求所有的投资决策一定要有扎实、深刻的研究作为基础,而不是凭感觉、凭想象。因此,基金经理和研究员需要进行充分沟通交流,投研一体化要持续深化发展。
二是注重风险控制。固收类产品定位于较低风险、稳健收益,一旦出现较大的投资风险,对持有人的影响同样不容小觑。“公募基金是普惠金融,尤其要注重风险控制,尽力规避‘黑天鹅’事件。我们目前搭建了完善的信用研究体系,风控工作制度化、系统化,从制度层面降低风险事件发生的概率。在具体投资上,不仅是投资前深入研究,投资中也要及时跟踪,我们硬性要求基金经理、研究员每个季度梳理所有持仓债券的基本面,根据基本面变化作出相应的应对。”张勇表示。
三是力求稳健持续。固收产品的特点是“细水长流”,单看一年的业绩回报不会太高,稳健、可持续带来的复利就显得尤为重要。对长城基金固收团队而言,追求长期收益、注重资产配置、坚持风格稳定,是打造稳定持续业绩、提升投资体验的有力“武器”。
业务布局:依市场所需布局,工具型与综合型兼备
对于未来长城基金固收产品的布局与规划,张勇有着清晰的方向和思路。张勇表示,结合投资需求来看,公募固收产品未来将走向两大类:一类是针对机构投资者、部分专业投资的工具型产品,品类将朝着精细化方向发展,比如专投政金债、城投债、二永债的产品,或者短中长期等不同期限的债券指数产品;一类是针对普通投资者的综合型产品,由基金经理依据市场变化进行资产配置,基金持仓范围更广一些,比如二级债基可投利率债、政金债、信用债、可转债等,甚至会投一点股票。
目前,工具型固收产品方面,长城基金在货币类、短债类、指数类上已基本完成布局,未来考虑根据市场需求在纯信用债细分品类方向上进行补充;综合类产品方面,已经在纯债、一级债基、二级债基类别有所布局,考虑到市场需求依旧较为旺盛,在产品数量上将持续丰富,进一步满足投资者配置需求。
债市展望:今年市场大概率平稳,适度降低收益预期
2023年债市走牛,债券基金规模稳步上升,截至年末债券型基金资产净值规模已突破9万亿元,占全市场公募基金资产净值规模三成。今年债市是否还会走牛?又有哪些机会?
张勇认为,从宏观基本面来判断,今年债券市场大概率比较平稳。经济基本面变化可能不会太大,收益率突然大幅上行的风险概率较低。
在这个基础上,张勇表示,今年对债券市场的回报预期要适当降低。“当债券收益率到了比较低的位置,投资上就不能过于激进,要谨防风险。虽然我们预计债市走势会比较平稳,但风险总归是处于持续积累的过程中,要更加重视风险。”张勇表示,接下来要注重流动性保护,以应对预期之外的事件。
作为深耕固收投资20年的老将,张勇深受《周期》的作者霍华德·马克斯的影响,认为市场总会在钟摆效应中回归,每次摆动幅度也许不一样,但摆得越高,越会产生往中间回归的牵引力。张勇坚信,市场、经济、政策、市场情绪都是有周期的。作为基金经理,首先要认识周期,分析周期,然后是应对周期,真正的难点是应对周期。
因此,应对比预测更重要。张勇表示,预判失误的概率非常大,因为大的转折性变化往往是突如其来的,是意料之外的,在转折性变化发生之时,能够及时有效地给出应对方案和判断决策,才是做好业绩的根本,而规模是业绩稳进后的“水到渠成”。
(注:随着市场行情等因素变化,以上观点可能会更改且不另行通知,基金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本文为清一色官方代发,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与清一色无关。清一色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本文不作为投资理财建议,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文中部分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来源于网络,如侵犯到著作权人的权利,请与我们联系(微信/QQ:1074760229)。转载请注明出处:清一色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