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一色财经11月6日讯今日,财政部官方网站发布《财政部关于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问责典型案例的通报》,通报了2022年以来查处的8起隐性债务问责典型案例,涉及地区有湖北、广西、陕西、河南、四川、江西、安徽,形成的隐性债务规模从4亿到200亿规模不等。本次通报的案例与去年相比,保留了部分特点,如强化倒查责任机制、不得虚假化债,最大的不同在于明确了金融机构在政府违规新增隐债中可能承担的责任。
根据清一色财经梳理,今年公布的这八个典型案例中隐性债务的借债方式主要有:市政府要求国有企业垫资、市政府通过国有企业融资、市政府直接要求代理银行垫资、金融机构违规向地方政府及其部门提供贷款。形成隐性债务资金募集用途主要有:土地整理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延期清算和违规垫付财政支出、偿还到期隐性债务、抗洪救灾及河湖治理保护。
图:财政部通报的8起隐性债务问责典型案例
(资料来源:财政部,清一色财经整理)
这是财政部时隔一年再度通报隐性债务问责典型案例,与去年相比,本次通报的案例维持了部分特点。
首先,终身问责、倒查责任机制强化。此次披露的八个案例中,违规行为的发生时间在2018月至2022年之间,但仍然被问责,问责均涉及对时任责任人的处罚。这反映了“终身问责、倒查追责”机制的强化。
财政部也表示,8起典型案例,暴露出一些地方和单位的领导干部政绩观存在偏差,纪律观念不严,在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中,有令不行、有禁不止,打折扣、搞变通,严重影响了隐性债务风险防范化解工作成效。对相关责任人予以严肃问责,充分彰显了对隐性债务问题终身问责、倒查责任的坚强决心和坚定意志。
其次是除新增隐性债务外,保留了虚假化债的案例。如案例六:江西省景德镇市以国有企业为主体融资借新还旧并作为化债处理造成化债不实。这或为落实202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曾提出的“抓实隐性债务化解”工作,因为有的地方搞虚假化债、数字化债。
第三,本次通报案例与此前最大的不同在于,明确了金融机构在政府违规新增隐债中可能承担的责任。包括案例七、案例八,都指出了农业银行曾在地方新增隐债过程中存在违规行为。
信堡投研创始人裴武指出,在各种化债利好政策的冲击下,市场可能会觉得大型银行可以尽情的接续市场存量债务,但这显然不是中央监管的本意。金融机构对项目审核必须严格,不可为地方政府增加隐债“开后门”。裴武表示,本次通报,从各个口子堵上违规举债,使得当下的政策打上补丁,进一步降低地方持续的博弈。
财政部强调,各地方、各单位要切实提高政治站位,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部署,把防范化解隐性债务风险作为重要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始终树立风险意识和底线思维,坚决遏制隐性债务增量,妥善处置和化解隐性债务存量。财政部将切实履行财会监督主责,对新增隐性债务和化债不实等违法违规行为,做到“发现一起,查处一起,问责一起”,持续强化隐性债务查处问责力度,有效防范化解隐性债务风险。
©本文为清一色官方代发,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与清一色无关。清一色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本文不作为投资理财建议,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文中部分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来源于网络,如侵犯到著作权人的权利,请与我们联系(微信/QQ:1074760229)。转载请注明出处:清一色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