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4日保险日报:险资对股票与基金配置比例处于近三年低位 30家险企年报难产

险资对股票与基金配置比例处于近三年低位险资配置结构再现重大变化。银保监会日前披露的数据显示,截至一季度末,险资运用余额达23.5万亿元。其中,债券、“股票和证券投资基金”、银行存款

  险资对股票与基金配置比例处于近三年低位

  险资配置结构再现重大变化。

  银保监会日前披露的数据显示,截至一季度末,险资运用余额达23.5万亿元。其中,债券、“股票和证券投资基金”、银行存款的配置占比分别为39.24%、12.13%、12.05%。值得注意的是,险资对股票和证券投资基金的配置比例创下2019年以来的新低。

  险资对股票和证券投资基金的配置比例缘何下滑?《证券日报》结合近期险企陆续披露的偿付能力报告和险资机构人士的观点来看,原因主要有三点:一是受权益市场波动影响险资持仓市值出现回撤;二是部分险企主动下调了权益资产仓位;三是根据偿付能力二期规则的风险导向,部分险企适时调整了配置策略,降低了权益资产仓位。

  多家险企在偿付能力报告中表示,目前权益市场估值处于历史较低水平,已“逢低加仓”。亦有不少险企表态,目前权益市场估值较低,将把握时机加大权益资产配置力度。

  多重因素致年报难产 30家险企暂缓披露

  这可能是保险业未能按期披露年报险企数量最多的一年。据《证券时报》统计,截至5月23日,尚有30家保险机构未披露2021年年报,占全部保险机构的一成多。

  30家保险机构包括财险8家,人身险13家,保险集团控股公司3家,保险资管2家,再保险机构4家。

  其中,有处于风险处置阶段的特殊险企,有多年来存在治理问题暂缓披露年报的险企,也有因疫情影响年报审计的险企。此外,在已披露险企年报中,还存在内容“残缺”现象。

  第二代偿付能力监管制度体系威力初现

  今年一季度,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充足率普遍出现下滑,部分险企偿付能力不达标。此前,银保监会官网披露,自编报2022年1季度偿付能力季度报告起,保险业执行《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监管规则(Ⅱ)》。《规则Ⅱ》于2021年12月发布,大幅提升了对险企实际资本、最低资本的要求,标志着第二代偿付能力监管制度体系建设顺利完成。

  为应对偿付能力下滑可能对经营产生的影响,日前,有两家险企申请偿付能力过渡期政策。都邦财险在今年一季度偿付能力报告中表示,银保监会批复同意给予都邦财险自2022-2024年3年的偿付能力过渡期。渤海财险亦在今年一季度偿付能力报告中表示,结合偿付能力状况和经营状况,根据监管要求和安排,申请偿付能力过渡期政策。

©本文为清一色官方代发,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与清一色无关。清一色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本文不作为投资理财建议,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文中部分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来源于网络,如侵犯到著作权人的权利,请与我们联系(微信/QQ:1074760229)。转载请注明出处:清一色财经

(0)
打赏 微信扫码打赏 微信扫码打赏 支付宝扫码打赏 支付宝扫码打赏
清一色的头像清一色管理团队
上一篇 2022年5月24日 10:10
下一篇 2022年5月24日 10:10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1643011589-QQbutton

手机:13798586780

QQ/微信:1074760229

QQ群:551893940

工作时间:工作日9:00-18:0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