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受关注的公募基金行业薪酬体制变革大幕正徐徐拉开。
近期,有媒体获悉,应监管要求,深圳辖区的公募基金公司收到一份通知,需要在5月30日前报送完善薪酬激励约束机制的落实方案。
通知内容显示,上报的内容包括薪酬管理的决策机构、健全薪酬管理制度、流程相关安排以及完善薪酬考核指标等等。“原则上经董事会审议通过后报送,如尚未经董事会审议也需要报送,并注明‘尚未经董事会审议’。”
从通知具体内容来看,涉及多方面的内容,要求十分细致。就“完善薪酬考核指标”而言,包括落实长周期考核、多样化考核的覆盖人员岗位、人数的变化;调节考核周期的变化;加入合规风控、职业道德、投资者收益等考核指标的结构、权重等变化。
有关“薪酬递延”,则包括纳入薪酬调节范围的覆盖岗位、人数变化安排;根据高管新规要求,在劳动合同及内部制度中明确董事长、高管、主要业务部门负责人、分支机构负责人和核心业务人员的薪酬递延支付标准、年限及比例的相关安排。
值得注意的是,通告内容新增了“经济问责”的安排,要求基金公司对基金经理的事后追责提出相应的安排。基金经理管理的基金一旦出现重大回撤等重大问题,将直接影响基金经理的递延薪酬。
通知中还特别提到“抑制薪酬过高、增长过快,少数冒尖情况的相关调控措施”。
对此,业内人士表示,此举主要是针对前期证监会下发的《关于加快推进公募基金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地方证监局就“强化长效激励约束机制”提出了落实方案。
相关人士分析称,行业薪酬体制变革已经是大势所趋,旨在防止过高薪酬,维持公募团队的长期稳定。可能短期会有一定的震荡,但从长远来看,重新审视行业“扶优限劣”现象,对行业的长期健康发展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薪酬改革“一石激起千层浪”
据基金公司相关人士透露,年初时监管机构曾召集一批基金公司高管参加闭门会议,会上要求基金公司就上述相关内容悉数上报。
“估计有些基金公司上报了,有些没报,这次可以说是划定了最后期限。”广深地区一家大型基金公司某高管回应记者。
北京和上海的部分基金公司均表示“风闻已久”,但并没有收到类似的通知。北京一家中大型基金公司相关人士告诉记者,早在去年年底,关于薪酬变革的传闻就已经喧嚣尘上,公司内部也进行了积极讨论。
“就我们公司而言,平均薪酬水平本来就在业内处于中下位置,并不存在过高或者突出的情况,我觉得受影响的可能不大。”该人士表示。
沪上一家基金公司相关人士也表示,针对薪酬改革问题公司内部也开会讨论,但并没有实质性的规划落地。“我们也在打听同行的做法,希望得到一些参照。”
深圳地区对此尤为重视。记者了解到,深圳证监局已经两次召集基金公司高管口头传达薪酬改革方案,并在5月18日第三次正式下发了相关通知,要求基金公司在5月30日前报送完善薪酬激励约束机制的落实方案。
一位市场人士认为,深圳证监局下发此次通知,主要是针对前期证监会下发《关于加快推进公募基金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对“强化长效激励约束机制”提出的落实方案,以便公募基金行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风物宜长放眼量。”上述市场人士表示,近年来爆款基金频频爆发,部分基金经理的薪酬增长过快,行业存在超高薪酬的现象。由于近期市场持续调整,爆款明星基金经理出现阶段性回撤过大,造成基金持有人出现明显亏损。“此次通知,为了防止公募基金行业出现薪酬过高,造成不公现象,解决行业的浮躁问题。同时新增的追责机制,也是为了提醒行业追求长期稳健的投资业绩,维护基金持有人的长期利益。”
一位资深人士还谈到,限薪应该主要针对拥有规模较大的爆款基金的大公司。近些年,在“扶优限劣”政策的支持下,一些大公司的发展方式可能出现了问题。因此,从监管政策到基金公司的发展方式,再到少数基金经理的突然爆红、以及之后的职业发展路径等等,都需要反思。
“基金经理的业绩不会永远领先,基金公司不可能永远靠高薪酬来维持业绩,行业的发展也不可能仅仅只依靠几家大公司。”该人士表示。
基金经理对此观点不一
对于行业薪酬体制改革,基金经理是受影响最明显的群体。对此,部分基金经理私下向记者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大部分基金经理的收入比较稳定,近年来出现了部分基金经理薪酬过高的现象。”一位资深基金经理表示,此次通知主要是为了限制超高薪酬。“对于薪酬改革方案,行业需要提供有竞争力、合理的薪酬激励措施,将基金经理的利益进行长期绑定,有利于吸引优秀的年轻基金经理、留住人才。”
“要实现基金公司真正长期健康的发展,限薪并不是唯一办法,还需要从公司治理、产品发行、投资理念和企业文化多方面入手,打造立足价值、长期稳健的投研团队,从而实现更好的发展。”沪上一位基金公司高管告诉记者。
另一方面,从人员流动情况来看,今年来在市场调整以及多重原因的影响下,基金经理离职也成为行业的现象之一。统计数据显示,截至5月20日,今年以来公募基金行业已有107位基金经理离职,创下近三年同期的新高。
公募优秀人才流失的现象,在今年尤为突出。例如:易方达基金前基金经理林森、兴业全球基金前基金经理董承非、中欧基金前基金经理周应波、博时基金前基金经理葛晨等众多明星基金经理年内纷纷离开公募,转投私募基金。
一位市场人士表示,“公奔私”现象由来已久,除了基金经理个人规划等原因,薪酬激励机制老化造成了基金经理的频繁离职。公募基金行业规范经营,提供较为市场化的薪酬激励机制,才能够维持团队的稳定,实现行业的长期健康发展。
©本文为清一色官方代发,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与清一色无关。清一色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本文不作为投资理财建议,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文中部分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来源于网络,如侵犯到著作权人的权利,请与我们联系(微信/QQ:1074760229)。转载请注明出处:清一色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