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风险下如何做好电力高效保供?专家:需要打通上下游,促成气象部门和电力系统联合

①新型电力系统的安全保供要采取“适应”而非“对抗”气候风险的理念。
②新型电力系统不能不计代价地保障电力供应,应算清经济账。
③要从传统的依赖煤电作为保供主力,逐渐转向多方面挖掘保供潜力。

清一色财经7月28日讯7月27日,应对气候风险的电力保供报告发布会在北京召开,自然资源保护协会(NRDC)与北京绿源碳和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发布《考虑气候风险的电力系统保供能力提升路径与机制研究》(下称“报告”),探讨气候风险下新型电力系统平稳转型和高效保供的有效策略。

在报告发布会上,国家气候中心副研究员王阳在接受清一色财经采访时表示,完善电力保供措施需要打通上下游,促成气象部门和电力系统联合。气象部门需要做好对极端事件历史的分析,对出现的频次、持续时间以及强度具有规律性的把握和认知,根据历史经验应对极端气候对于电力系统供电的影响。

王阳进一步对清一色财经表示,预测是重要环节,因为“预判不到的风险,才是最大的风险。”要根据对气候风险的预测,采取分级分类的处置方式。此外,需要从根源上去解决极端气候问题,目前面临的气候风险,是因历史累积排放造成的,要加速建设风、光发电,将排放降到最低,这是长期的目标。

报告研究指出,因无法大范围改变外部性环境状况,新型电力系统的安全保供要采取“适应”而非“对抗”气候风险的理念,实现生物学中“适应性进化”的发展模式。此外,随着近年来气候变化影响,在用电高峰时段用电负荷大幅上涨,超出电力系统的常态化保供能力范围,从而出现大规模的电力和电量缺口。

清一色财经注意到,7月26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副秘书长欧鸿在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表示,“当前,迎峰度夏已进入关键时期,经济回升叠加高温天气,能源电力安全保供的复杂、艰巨程度明显加大。”将从持续加强燃料供应保障;督促各类发电机组应发尽发;加强调度促进省间余缺互济;立足底线思维做好应急预案四个方面做好能源电力安全保供工作。

国家电网三级顾问蒋莉萍认为,在我国可再生能源将成为主体电源的背景下,建立气候韧性的电力系统,需要在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的总体架构下,依靠源网荷储纵向协同以及与其他用能系统的横向协同。就提升可再生能源发电的保供能力而言,第一,需要提升其发电出力的可预测性和可调度性;第二,要加强对项目发展与建设的科学合理布局;第三,要结合气候方面的研究,更准确地把握各种时间尺度下的风光出力特性、规律,并纳入国家预警预报体系,通过建立更好的协同机制,发挥可再生能源的保供作用。

“新型电力系统不能不计代价地保障电力供应,应算清经济账”北京大学能源研究院特聘副研究员康俊杰认为,要用边际成本代替平均成本来核算,即核算对保供电力的投入和保障尖峰时段用电的时长。

康俊杰进一步表示,2022年,浙江跨省交易的最高价格达到了每度电10块钱,这个价格反映了浙江尖峰时段保供电价的真实成本。按照全国用电负荷较大区域的电力系统尖峰负荷来计算,保供成本也超过10块钱,这部分成本是由电力系统来承担的,未来需要优化的新型电力系统来降低这部分投入。基于我国资源特点和发展阶段,煤电会在一定时期内作为我国的基础保障型和灵活调节型电源,尤其是在极端气候事件发生时担负保供重任。

报告对提升电力系统保供能力提出六点建议:第一,将气候适应性理念纳入到电力系统发展规划的顶层设计,推动建设气候适应性新型电力系统;第二,革新新型电力系统安全保供理念,在电力应急保供处置方案中重视气候风险下负荷分级减载措施缓解电力保供压力的作用;第三,协调电力保供的配套政策与多元机制体系,形成适配新型电力系统运行特性的规划-市场-应急协同机制;第四,强化电力系统的天气气候信息监测预测功能,实现数字化气候风险预警与防范应对;第五,电力送受端省份要以源网荷储协同为破局点,挖掘区域间协同调峰的电力互济保供潜力,制定针对性的实施策略,开展低成本、高效率的电力保供工作,并将季节性电力保供工作常态化,积累经验、弥补短板,提升应对极端天气冲击的供电韧性和响应速度;第六,明确电力保供工作中各主体的功能和责任,协调各方利益,通力合作应对气候风险。

NRDC清洁电力项目副主任刘明明认为,新型电力系统目前处于建设初期,面临许多问题和挑战,包括越来越频繁出现的极端天气对源荷两侧的多重影响。从传统能源向新型能源的转变,需要摸索其规律,要从传统的依赖煤电作为保供主力,逐渐转向多方面挖掘保供潜力:在电源侧,通过风光水储一体化提升可再生能源的保供能力,提供较为稳定的出力曲线;在需求侧,挖掘多样化的用能主体在冷热电一体化方面的潜力,平缓负荷曲线并提升灵活调节能力。此外,源网荷储一体化、扩大资源配置范围、实现跨区域协同等手段,都是待挖掘和实践的有效的保供路径。

©本文为清一色官方代发,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与清一色无关。清一色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本文不作为投资理财建议,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文中部分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来源于网络,如侵犯到著作权人的权利,请与我们联系(微信/QQ:1074760229)。转载请注明出处:清一色财经

(0)
打赏 微信扫码打赏 微信扫码打赏 支付宝扫码打赏 支付宝扫码打赏
清一色的头像清一色管理团队
上一篇 2023年7月29日 02:43
下一篇 2023年7月29日 02:43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1643011589-QQbutton

手机:13798586780

QQ/微信:1074760229

QQ群:551893940

工作时间:工作日9:00-18:0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