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1日,上交所和中证指数公司宣布,将于8月7日正式发布上证科创板100指数(以下简称科创100指数)。届时,科创100指数将与科创50指数共同构成上证科创板规模指数系列。
业内分析人士表示,科创50与科创100指数样本合计总市值占科创板上市公司总市值的比例约65%,可为投资者提供更多元化投资工具。
与科创50指数形成差异化
科创板作为注册制改革的“试验田”,自2019年7月开市以来,整体运行平稳,充分发挥服务“硬科技”企业融资需求和推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功能。截至2023年7月21日,科创板上市公司数量已达546家,总市值规模超6.41万亿元。
随着上市公司数量稳步提升,投资者对科创板不同市值规模上市公司的投资需求与日俱增,在此背景下,上交所和中证指数有限公司研究推出上证科创板100指数。
据悉,科创100指数是从科创50指数样本以外,选取市值中等且流动性较好的100只科创板证券作为指数样本,主要编制方案要素与科创50指数保持一致,以反映科创板中等市值证券的整体表现。
以最新一期样本为例,市值规模方面,科创100指数样本过去一年日均市值中位数为153亿元,市值规模在200亿元以下样本占比约74%,与科创50指数样本424亿元的市值中位数形成定位差异。
行业分布方面,科创100指数成份股超过半数分布于生物医药、高端装备、新材料等产业(合计权重54.1%),行业分布上与科创50指数形成较好互补。
创新能力与业绩成长性方面,科创100指数样本公司2022年度合计研发投入289亿元,占营业收入比例平均达到19%,样本公司近三年营业收入年均复合增长率高达38.9%,研发强度与营收增速均高于科创板市场平均水平。
(下拉可查看表格)
科创100指数,与定位反映科创板大市值证券表现的科创50指数形成差异化,进一步丰富了科创板规模指数体系。
历史收益方面,截至2023年6月30日,科创100指数历史年化收益为4.8%。指数与科创50历史走势相关性仅0.84,与沪深300、中证500的相关性较为接近,可形成良好互补。
进一步引导中长期资金入市
业内分析人士表示,随着科创板建设稳步推进、相关指数运行逐渐成熟,科创100指数的推出,有助于进一步提升科创板规模指数系列对科创板市场的覆盖度,为投资者提供更多元化投资工具。
据分析,科创100指数作为表征科创板中等市值证券的指数,推出后将在以下方面产生积极影响:
一是有利于进一步引导中长期资金入市。上证科创板100指数是基于总市值、流动性指标选样的投资性指数,表征科创板中等值证券且流动性较好。后续相关ETF指数产品的推出预计将引导投资者交易观念及风格更加趋于价值型和长期化,有助于投资者分享创新发展红利,引导中长期资金优化配置,为市场引入更多源头活水。
二是有助于促进投融资动态平衡。科创50指数自2022年以来引导超760亿元增量资金流入科创板市场,居境内宽基指数之首。持续的资金流入显示科创指数较好地契合了投资者对于高科技企业的投资需求。指数化投资有效降低了组合波动,同时通过定期调样持续优中选优、优胜劣汰,投资者可以更好地分享科创板公司的成长红利。目前科创50指数有30只产品跟踪,其中境外有12只,在科创50指数产品渗透率已相对较为充分的背景下,科创100指数的推出及后续产品化,有助于引导增量资金流向科创板中市值成长型股票,推动科创板被动投资发展壮大,促进投融资平衡。
三是有助于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发展。推出上证科创板100指数,与科创50指数形成互补,有利于发挥“硬科技”领域标杆性指数作用,引导资源进一步向以科创板为代表的硬科技公司倾斜。后续指数化产品的发行不仅有助于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快速募集资金和推进科研成果转化的资金支持,而且可以为高新技术产业实现高水平科技创新提供高效包容的融资渠道,服务实体经济,服务科技自立自强。
科创板指数产品规模超1200亿元
近年来,上交所和中证指数公司始终围绕落实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等战略部署,持续完善科创板指数体系。
自2020年首条科创指数(科创50)发布以来,已陆续发布科创生物、科创芯片、科创成长等共计11条科创板指数,初步构建了覆盖规模、主题、策略等类型的科创板指数体系。
科创100指数正式发布后,科创板初步建成“2+7+2+1”的指数体系。其中,“2”指以科创50指数和科创100指数为代表的宽基,“7”是以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新材料、新能源、芯片、工业机械等为代表的行业主题指数,“2”指以长三角、大湾区为代表的区域主题指数,“1”指以科创成长为代表的策略指数。
目前,跟踪科创板指数的境内外相关产品规模超1200亿元,其中科创50指数自2022年以来引导超760亿元增量资金流入科创板市场,居境内宽基指数之首。
证券时报记者获悉,科创板指数产品布局也在进一步丰富,科创成长ETF已于近期上报并获受理。
©本文为清一色官方代发,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与清一色无关。清一色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本文不作为投资理财建议,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文中部分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来源于网络,如侵犯到著作权人的权利,请与我们联系(微信/QQ:1074760229)。转载请注明出处:清一色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