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盛证券宏观研究员,刘安林
事件:4月CPI同比2.1%,预期2.0%,前值1.5%;PPI同比8.0%,预期7.8%,前值8.3%。
核心结论:4月CPI、PPI均略强于预期:CPI年内首度站上2%,季节性之外,供应链阻滞是主因;核心CPI再降至1%以下、指向内需仍弱;PPI续降但仍在高位,继续关注上下游价格的传导。往后看,关注三大点:“CPI上、PPI下”仍是我国基准情形;全球滞胀风险仍在加剧,美国更接近“胀而不滞”,欧洲已“大滞胀”,我国更接近“滞而不胀”;近期决策层更关注“稳物价”,主要担心的是粮价、能源价格、供应链制约,当前通胀尚不足以制约货币政策,我国货币政策仍将保持宽松、单边降LPR仍有可能。
1、4月CPI同比涨幅扩大0.6个百分点至2.1%,年内首破2%关口,翘尾、新涨价因素分别影响0.7、1.4个百分点。环比由持平转为上涨0.4%,这0.4个百分点的涨幅中,食品项、非食品项贡献各半。重点关注4大特征:
>食品项创2001年以来同期次高;
>非食品项涨幅收窄;
>核心CPI涨幅连续6个月持平或回落,4月回落的斜率有所扩大;
>粮食价格环比上涨0.7%,续创近10年同期新高、有数据以来次高(仅次于2010年的1.8%)。
2、4月PPI同比回落0.3个百分点至8%,略强于预期,翘尾、新涨价因素分别影响5.9、2.1个百分点,其中新涨价影响幅度为今年以来最高;环比回落0.5个百分点至0.6%,其中生产资料价格环比回落、生活资料价格持平。重点关注3大特征:
>分生产&生活资料看:上游价格仍高,同时继续在向下游传导;
>分七大产业看:上游采掘、原材料价格环比涨幅明显收窄,中下游产业环比多数持平或小降;
>分40个工业行业看:细分行业环比涨幅多数持平或小降,其中波动较大的分项主要包括原油产业链、燃气、有色、黑色等。
3、往后看,通胀有三大关注点:物价走势、全球滞胀风险、对政策的影响
1)物价走势:“CPI上、PPI下”仍是2022基准情形,猪价、油价、疫情演变是关键
>CPI:预计5月CPI环比可能持平或小降,同比预计仍将维持2.0%左右。全年看,维持此前判断:后续CPI上行的幅度主要取决于生猪去化、疫情以及油价等,基准情形下全年中枢可能在2.2%左右。
>PPI:预计5月PPI环比持平或者小升;同比大概率延续回落。全年看,继续提示关注油价的不确定性,基准情形下预计2022年PPI中枢约为4.3%左右。
2)警惕滞胀风险:美国更接近“胀而不滞”、中国更接近“滞而不胀”、欧洲已然“大滞胀”。
3)对我国货币政策的影响:目前决策层提出的“稳物价”,核心考量应在避免粮食、能源、供应链的制约导致恶性通胀;当前CPI 2%左右、PPI仍处下行通道,尚不足以对货币政策形成制约。维持此前判断,我国货币政策仍将保持宽松,会更注重稳信贷、宽信用、结构性宽松,降准降息仍可期、但可能性下降,不过可能单独下调LPR。
报告正文:
1、4月CPI同比涨幅扩大0.6个百分点至2.1%,年内首破2%关口,翘尾、新涨价因素分别影响0.7、1.4个百分点。环比由持平转为上涨0.4%,这0.4个百分点的涨幅中,食品项、非食品项贡献各半。具体看,以下4大特征值得重点关注:
>食品项创2001年以来同期次高。4月CPI食品项环比由跌1.2%转为涨0.9%,涨幅创2001年有数据以来同期次高(仅次于2004年的1.1%)。归因看,4月食品价格由跌转涨,一方面由于疫情导致物流受阻、囤货需求增加;另一方面也和季节因素有关。重点农产品价格多数上涨,其中:由于生猪存栏下降、猪肉收储等因素提振,猪肉价格环比由3月的下跌9.3%转为上涨1.5%;便于储存的薯类、鸡蛋和鲜果涨幅较大,在5.2%-8.8%之间;蔬菜价格由涨转跌。
>非食品项涨幅收窄。4月CPI非食品项环比上涨0.2%,略强于季节性(2016-2019年同期均值涨0.15%);但比前值回落0.1个百分点,主因油价转降,带动4月汽油、柴油价格环比涨幅分别回落4.4、4.8个百分点至2.8%、3.0%;但由于假期影响,机票、交通工具租赁、长途汽车等出行相关消费价格季节性上涨,涨幅分别在1.5%-14.9%之间。
>核心CPI涨幅连续6个月持平或回落,4月回落的斜率有所扩大。剔除食品和能源的核心CPI更能反应真实需求变化:2021年10月以来,核心CPI同比涨幅连续6个月持平或回落,4月进一步下降0.2个百分点至0.9%,指向疫情散点暴发、国内消费需求疲弱。
>粮食价格环比上涨0.7%,续创近10年同期新高、有数据以来次高(仅次于2010年的1.8%)。应是俄乌冲突导致国际粮价上涨、疫情封控导致囤货需求增加两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
2、4月PPI同比回落0.3个百分点至8%,略强于预期,翘尾、新涨价因素分别影响5.9、2.1个百分点,其中新涨价影响幅度为今年以来最高;环比回落0.5个百分点至0.6%,其中生产资料价格环比回落、生活资料价格持平。具体看,3大特征值得关注:
>分生产&生活资料看:上游价格仍高,同时继续在向下游传导。4月生产资料价格环比涨幅回落0.6个百分点至0.8%,主因原油、有色、化工等大宗涨幅收窄;生活资料价格环比持平0.2%,续创有数据以来同期次高(仅次于2011年的0.4%),表明上游价格仍在向下游传导。
>分七大产业看:上游采掘、原材料价格环比涨幅明显收窄,中下游产业环比多数持平或小降。具体看,上游采掘、原材料价格环比分别较前值回落2.8、1.5个百分点至2.0%、1.4%;中游加工工业、耐用消费品环比持平0.4%、0.0%;下游衣着环比小升0.2个百分点至0.0%;食品、一般日用品分别环比回落0.1、0.2个百分点至0.4%、0.2%。
>分40个工业行业看:细分行业环比涨幅多数持平或小降,其中波动较大的分项主要包括原油产业链、燃气、有色、黑色等。具体看:1)原油:4月国际油价由3月的上涨19.5%转为下跌5.8%,带动4月PPI油气开采、燃料加工、化工、化纤行业环比涨幅分别收窄12.9、4.4、0.4、1.6个百分点至1.2%、3.5%、1.4%、0.4%;2)燃气:4月国内液化天然气价格由3月的上涨21.5%转为下跌2.2%,带动PPI燃气生产供应行业环比涨幅收窄3.4个百分点至0.3%。3)有色产业链上下游分化:PPI有色采矿环比2.7%,涨幅较3月扩大1.2个百分点,回升幅度在细分行业中居首;PPI有色冶炼环比0.8%,涨幅较3月回落1.9个百分点,降幅在细分行业中排第4。4)钢铁:4月螺纹钢现货价环比涨3.2%,较前值略有扩大,带动PPI黑色冶炼行业环比涨幅扩大0.4个百分点至1.8%,产业链上游的PPI黑色采矿涨幅回落的斜率也有所收窄。
3、往后看,通胀有三大关注点:物价走势、全球滞胀风险、对政策的影响
1)物价走势:“CPI上、PPI下”仍是2022基准情形,猪价、油价、疫情演变是关键
>CPI:高频数据看,5月首周猪肉价格环比涨幅扩大至8.7%,鸡蛋、水果价格涨幅收窄,蔬菜价格降幅扩大,预计5月CPI食品分项可能稳中小降。非食品项中油价可能小升,服务价格大概率转降、且受疫情影响预计仍会弱于季节性。因此,预计5月CPI环比可能持平或小降,同比预计仍将维持2.0%左右。全年看,维持此前判断:后续CPI上行的幅度主要取决于生猪去化、疫情以及油价等,基准情形下全年中枢可能在2.2%左右。
>PPI:高频数据看,5月首周南华工业品指数、CRB现货指数分别环比下跌1.6%、2.3%,原油、螺纹钢价格分别环比涨1.8%、1.3%。往后看,考虑到疫情好转、复工复产、地产放松、基建发力等因素,预计5月PPI环比持平或者小升;同比大概率延续回落。全年看,继续提示关注油价的不确定性,基准情形下如果全年油价中枢维持95美元/桶左右,国内大宗价格总体可控,预计2022年PPI中枢约为4.3%左右。
2)警惕滞胀风险:美国更接近“胀而不滞”、中国更接近“滞而不胀”、欧洲已然“大滞胀”。海外看,3月美国CPI同比8.5%,续创近40年来新高;4月欧元区CPI同比增7.5%,续创有数据以来新高,3月PPI同比高达36.8%;且考虑到俄乌冲突导致欧洲能源短缺情况加剧,后续欧洲经济下行风险将高于美国。国内看,4月核心CPI同比涨幅延续回落、且斜率扩大,叠加国内疫情散发、4月PMI再度全线回落,指向国内经济4月将进一步探底。因此,继续提示,鉴于俄乌冲突持续时间长于预期、全球能源价格高位,叠加全球经济放缓预期,全球滞胀风险仍在加剧,其中:美国更接近“胀而不滞”,中国更接近“滞而不胀”,欧洲更接近“滞胀”。
3)对我国货币政策的影响:近期央行对物价的关注度提升(4.22央行行长易纲表示“中国货币政策的首要任务是维护物价稳定”、4.6国常会表示“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主要是实现就业和物价基本稳定”),但实际上2018年以来通胀已非央行货币政策的核心考量(18/19年猪肉抬升CPI,21年供给抬升PPI)。倾向于认为,目前决策层提出的“稳物价”,核心考量应在避免粮食、能源、供应链的制约导致恶性通胀;当前CPI 2%左右、PPI仍处下行通道,尚不足以对货币政策形成制约。维持此前判断,我国货币政策仍将保持宽松,会更注重稳信贷、宽信用、结构性宽松,降准降息仍可期、但可能性下降,不过可能单独下调LPR。
风险提示:疫情变化、政策力度等超预期。
联系人:熊园,国盛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刘安林,国盛宏观研究员;刘新宇,国盛宏观分析师;杨涛,国盛宏观研究员;穆仁文,国盛宏观研究员;朱慧,国盛宏观研究员
©本文为清一色官方代发,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与清一色无关。清一色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本文不作为投资理财建议,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文中部分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来源于网络,如侵犯到著作权人的权利,请与我们联系(微信/QQ:1074760229)。转载请注明出处:清一色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