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和转移”云迁移策略正在消亡

采用“提升和转移”云迁移的策略不能发挥出云平台的优势

采用“提升和转移”云迁移的策略不能发挥出云平台的优势

作者 | David Linthicum

译者 | 卢鑫旺

策划丨诺亚

  在决定将应用迁移到公有云之前,必须确定迁移方法。常见的两个迁移选项是lift-and-shift(“提升和转移”,也称“重新托管”)和rearchitect(重新架构)。

  根据Pluralsight最近的云状态报告,75%的IT公司正在构建网络新应用程序和云创新。这意味着25%的应用程序需要用“提升和转移”(lift-and-shift)策略进行迁移。

  因为它们只是按原样移动,开发人员不必更改应用的架构或设计,因此“提升和转移”过程所需的时间比“重新架构”的时间要少。但“提升和转移”策略也有缺点。比如,如果你将应用迁移到IaaS而无需任何修改,那么可能无法利用关键的云特性:自动缩放。其结果是,这些应用的运行方式仍然与本地部署的系统相同——在高峰期,企业将为实际使用的云存储和计算资源付出更多的代价。

  也就是说,采用“提升和转移”云迁移的策略不能发挥出云平台的优势。通过转移或者叫重新托管上云的应用程序无法利用云的特性(如Serverless)或者云原生的特性(如Kubernetes和容器)。

  “提升和转移”云迁移策略曾经是将应用程序和数据迁移到云中的最流行的方式,直到现在依然受到很多企业的欢迎。其基本思想是在不改动或者很少改动下直接把项目复刻到云上。那么现在我们有更好的方法吗?使用“提升和转移”云迁移策略又会让我们错失哪些云平台带来的优势呢?

  企业需要对他们的应用程序进行现代化改进,以针对它们所在的云平台对其进行优化。这被大多数重视速度而非效率的企业视为代价高昂和低效的做法。事实上,这是“提升和转移”云迁移策略大流行期间的常态。

  一些公司为了加快把项目迁移到云上,即使在最初进行了更多重构(针对目标云平台进行优化),也会先回到使用“提升和转移”云迁移策略,先把项目迁移到云上来。当时,企业认为把项目留在本地数据中心的系统风险更高,很多流行的做法限制了对传统数据中心的访问。这为IT部门提供了快速发展的许可,往往意味着跳过现代化步骤,例如针对目标云平台的应用程序重构,而是先直接把项目复刻到云上。

  这样看来企业要付出更高的代价。如果你看看最近的调查,就会发现,云计算的成本远远高于大多数企业的预期。如此一来,董事会和执行团队可能会停止企业在云计算投入的增长,至少在他们找到问题所在之前是这样。

  今天,大多数企业的想法是,我们需要放慢速度,这样才能走得更快。这意味着企业需要投资于重构应用程序上来,以获得云原生的好处。重构可以让企业以更低的成本将项目迁移到云上。

  我最近看到的大多数有云计算标签的问题都是由于缺乏云成本监控和优化(finops)。大多数提升和转移的应用程序运行起来像自卸卡车,而实际上它们应该像一辆新的特斯拉一样。当然,更大的问题是业务受到了影响,在许多情况下,核心业务的失败可能会追溯到企业无法利用云计算实现其应有的功能——这是业务的真正力量倍增器。

  底线是,大多数企业在提升和转移应用程序到云上时,都没有考虑到金钱和商业机会。更糟糕的是,他们甚至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当业务走下坡路时,他们感到困惑,而转向云计算只会让情况变得更糟。

  “提升和转移”云迁移策略不再是一种选择了吗?当然不是。所有的选择都应该摆在桌面上。对于无法从云原生特性中获益的应用程序来说,采用“提升和转移”云迁移策略来把项目上云是没问题的。但是,它不再是人们希望快速将应用程序迁移到公有云的首选解决方案。

原文链接:

​https://www.infoworld.com/article/3678192/lift-and-shift-cloud-migrations-are-dying.html​

©本文为清一色官方代发,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与清一色无关。清一色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本文不作为投资理财建议,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文中部分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来源于网络,如侵犯到著作权人的权利,请与我们联系(微信/QQ:1074760229)。转载请注明出处:清一色财经

(0)
打赏 微信扫码打赏 微信扫码打赏 支付宝扫码打赏 支付宝扫码打赏
清一色的头像清一色管理团队
上一篇 2023年5月5日 22:38
下一篇 2023年5月5日 22:38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1643011589-QQbutton

手机:13798586780

QQ/微信:1074760229

QQ群:551893940

工作时间:工作日9:00-18:0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