滥用“人脸识别”伤害何止是“脸面”

10月28日,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提示,督促经营者要切实落实《个人信息保护法》的相关规定,不得过度收集消费者个人信息;严格限制对敏感个人信息的处理,小区、经营场所不能强制业主或者消费者进行人脸识别;利用个人信息进行自动化决策要合法,禁止“大数据杀熟”等行为。 2021-11-02 11:43:59 人脸识别AI人工智能 没有传感器就没有电子自动化,就没有机器人! 传感器是一种能将某种物理参数如温度、湿度、光等非电量的变化,转换成为另一种物理量参数,如电流、电压等检测装置。传感器广泛应用于科学技术,上至宇宙航天,下至深海探测,无所不用。 2021-11-02 11:15:00 机器人人工智能AI 麦肯锡报告:2030年,8亿人被机器取代,近亿中国人面临职业转换! 麦肯锡全球研究院(McKinsey Global Institute)在近期发布的报告中称,随着科技的进步,未来全球大概有3.75亿人口将面临重新就业,其中中国占1亿。

10月28日,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提示,督促经营者要切实落实《个人信息保护法》的相关规定,不得过度收集消费者个人信息;严格限制对敏感个人信息的处理,小区、经营场所不能强制业主或者消费者进行人脸识别;利用个人信息进行自动化决策要合法,禁止“大数据杀熟”等行为。

[[432791]]

10月28日,中国消费者协会(以下简称“中消协”)发布提示,督促经营者要切实落实《个人信息保护法》的相关规定,不得过度收集消费者个人信息;严格限制对敏感个人信息的处理,小区、经营场所不能强制业主或者消费者进行人脸识别;利用个人信息进行自动化决策要合法,禁止“大数据杀熟”等行为。

伴随着“人脸识别”技术的发展,许多地方也纷纷采取这一举措。对于高铁、机场等公共场所而言,这一技术的应用,既方便了乘客,也方便了相应的工作人员。不过,这里有一个前提,那就是,诸如高铁与机场等场所,其保护措施显然是小区物业以及其他经营场所所不可比拟的,而且即便如此,高铁、机场等场所也开辟了人工通道,“人脸识别”并非唯一选择,更非强制要求。

相比之下,一些小区物业与其他经营场所却底气十足、牛皮哄哄地要求,甚至强制推出“人脸识别”,并且作为业主出入小区的唯一方式,这显然有些“捡到鸡毛当令箭”的浮夸与张狂。正如中消协在其发布的提示中所强调的那样,小区物业、经营场所将人脸识别作为出入的唯一验证方式缺乏充分的必要性,也很难采取严格的保护措施,应当提供其他替代性的验证方式供业主或者消费者自主选择。令人遗憾的是,这样的强制举措,除了深受小区物业的欢迎,一些写字楼对此也是“青睐有加”。这看似方便,却也存在着极大的安全除患。

仅以小区安保为例。人脸识别固然能够确保所有的业主依靠“刷脸”而“自家人进自家门”,但事实上,除非某些小区的安保特别认真负责,否则,若干人同出同进时,“一人刷脸,集体进出”的现象,也是不可避免。这种时候,人脸识别技术,纯粹就是自欺欺人的摆设。而一旦“人脸识别”成为摆设,它所伤害的显然就不只是我们的脸面,而是个人信息的泄露。两年前,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的“人脸信息0.5元一份出售”就已经敲响了警钟。而它的可怕之处在于,当我们的“脸面”信息为他人所盗用,那么,“必须换脸”可能就不是科幻作品中耸人听闻的镜头,而是成为整个社会都难以承受的巨痛。

滥用“人脸识别”,说到底,这就是一种“懒汉”作派,将原本属于小区物业以及相应经营场所的管理与服务,完全“转嫁”到业主与消费者的身上,这既是对自身工作的怠慢,更是对业主与消费者合法权益的侵犯,因此,除了发布提示,及时“叫停”,管理部门必须监管到位,惩戒到位,唯其如此,才能杜绝“人脸识别”的泛滥,才能更好地保护我们的“这张脸”。

©本文为清一色官方代发,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与清一色无关。清一色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本文不作为投资理财建议,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文中部分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来源于网络,如侵犯到著作权人的权利,请与我们联系(微信/QQ:1074760229)。转载请注明出处:清一色财经

(0)
打赏 微信扫码打赏 微信扫码打赏 支付宝扫码打赏 支付宝扫码打赏
清一色的头像清一色管理团队
上一篇 2023年5月5日 20:00
下一篇 2023年5月5日 20:00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1643011589-QQbutton

手机:13798586780

QQ/微信:1074760229

QQ群:551893940

工作时间:工作日9:00-18:0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