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会抢走我们的工作吗?两位北大教授这样解读

人工智能(AI)是指在机器上实现类似乃至超越人类的感知、认知、行为等智能的系统。与人类历史上其他技术革命相比,人工智能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可能位居前列。 2020-03-06 06:40:18 人工智能AI 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在疫情防控中大显身手 在2月28日召开的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吴曼青介绍了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在疫情防控中发挥的作用。 2020-03-06 06:20:07 人工智能AI大数据 未来10年可能被自动化的14种工作 商业世界也已经看到了自动化的力量,问题是“未来会怎样?”对于一直关注新科技趋势的福布斯技术委员会成员来说,未来自动化在工作方面带来的影响可能并不是人们期望看到的。 2020-03-05 21:10:08 人工智能AI 工业4.0:机器人来了 机器人即服务是工业物联网(IIOT)中一个越来越热门的细分市场,大量有前途的初创公司和一些大型企业纷纷加入,共同为客户带来了巨大利益。 2020-03-05 20:37:08 工业4.0机器人工业物联网 人工智能如何配合商业采购策略? 对任何一家大公司来说,采购在日常生活中都发挥着主要作用。公司越来越能够认识并重视采购的影响。该领域逐渐从仅限于完成预先确定的任务发展到发挥着战略角色的高度,能够确保经济发展和企业生产力。 2020-03-05 17:21:05 人工智能人生第一份工作机器人 2020网络安全的引爆点:人工智能 刚刚结束的RSAC2020大会主题为“人的因素”,业界广泛讨论的是如何强化和缓解人这一重要环节的脆弱性,但很多人忽略了“Human Element”背后的隐藏含义:淘汰一切可以淘汰的“人的因素”,才是网络安全未来比较大的商机。 2020-03-05 17:06:59 人工智能网络安全技术 当人脸识别技术遇上了口罩…… 万万没想到,今年出门必备单品竟然是口罩,除了呼吸困难、戴眼镜起雾之外,手机人脸识别功能完全失灵,以往看一眼就能解锁、支付的人工智能,现在宛如“废柴”。

人工智能AI)是指在机器上实现类似乃至超越人类的感知、认知、行为等智能的系统。与人类历史上其他技术革命相比,人工智能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可能位居前列。

[[317607]]

人工智能(AI)是指在机器上实现类似乃至超越人类的感知、认知、行为等智能的系统。与人类历史上其他技术革命相比,人工智能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可能位居前列。人类社会也正在由以计算机、通信、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支撑的信息社会,迈向以人工智能为关键支撑的智能社会,人类生产生活以及世界发展格局将由此发生更加深刻的改变。

人工智能分为强人工智能和弱人工智能。强人工智能,也称通用人工智能,是指达到或超越人类水平的、能够自适应地应对外界环境挑战的、具有自我意识的人工智能。弱人工智能,也称狭义人工智能,是指人工系统实现专用或特定技能的智能,如人脸识别、机器翻译等。迄今为止大家熟悉的各种人工智能系统,都只实现了特定或专用的人类智能,属于弱人工智能系统。弱人工智能可以在单项上挑战人类,比如下围棋,人类已经不是人工智能的对手了。

人工智能发展的基本思想和技术路径有三种

人工智能研究工作肇始于20世纪40年代,但其完整概念在1956年才正式登上历史舞台,在美国达特茅斯学院举行的“人工智能夏季研讨会”上提出。这个研讨会的主题就是用机器来模仿人类学习以及其他方面的智能,推进了人工智能起起伏伏、螺旋发展的历程。

第一个阶段,1956—1976年,基于符号逻辑的推理证明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成果是利用布尔代数作为逻辑演算的数学工具,利用演绎推理作为推理工具,发展了逻辑编程语言,实现了包括代数机器定理证明等机器推理决策系统。但在人工智能理论与方法工具尚不完备的初期阶段,以攻克认知作为目标显然不切实际,人工智能研究逐步从高潮进入低谷。

第二个阶段,1976—2006年,基于人工规则的专家系统阶段。这个阶段的主要进展是打开了知识工程的新研究领地,研制出专家系统工具与相关语言,开发出多种专家系统,比如故障诊断专家系统、农业专家系统、疾病诊断专家系统、邮件自动分拣系统等等。专家系统主要由知识库、推理机以及交互界面构成,其中,知识库的知识主要由各领域专家人工构建。然而,知识仅靠专家的手工表达实现,终不免挂一漏万,使得专家系统无法与人类专家与时俱进的学习能力相匹配,人工智能研究第二次进入瓶颈期。

第三个阶段,2006年至今,大数据驱动的深度神经网络阶段,也是深度学习大行其道的时期。人工神经网络的发展,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起起伏伏。初期人们对其可以模拟生物神经系统的某些功能十分关注,但是对复杂网络的学习收敛性、健壮性和快速学习能力一直难以把握,直到上世纪80年代反向传播算法的发明和90年代卷积网络的发明,神经网络研究取得重要突破。深度神经网络方法走到前台,开启了人工智能新阶段。

自诞生以来,人工智能发展的基本思想和技术路径总的来说有三种。

第一种路径是符号主义或者说逻辑学派,形式逻辑是其理论基础,主张人工智能应从智能的功能模拟入手,认为符号是智能的基本元素,智能是符号的表征和运算过程。前述第一个阶段和第二个阶段中,符号主义都是主导思想。

第二种路径是连接主义或者说神经网络学派,发源于上世纪40年代,强调智能活动是由大量简单(神经)单元通过复杂连接后并行运行的结果。其基本思想是:既然人脑智能是由神经网络产生的,那就通过人工方式构造神经网络,再通过训练产生智能。人工神经网络是对生物神经网络的抽象和简化。80年代神经网络的兴盛和近年来兴起的深度学习网络,都是包含多层神经元的人工神经网络。

第三种路径是行为主义或者说控制学派,又称进化主义。这个学派在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兴起,思想源头是上世纪40年代的控制论。控制论认为,智能来自智能主体与环境以及其他智能主体相互作用的成功经验,是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结果。

机器学习是未来方向,将人类从重复性劳动中解放出来

机器学习是上世纪80年代中期发展起来的人工智能新方向。机器学习研究机器怎样模拟或实现人类的学习行为,以获取新的知识或技能,或者根据环境自适应地调整对策。机器学习可以让机器通过对经验进行“归纳”和“推理”而实现自动改进。

目前,机器学习仍然是人工智能研究的热点之一,包括深度学习的可解释性和可信性,增强智能系统的自学习和自适应能力,以及无监督学习、多模态协同学习、强化学习、终生学习等新的机器学习方法。另外,考虑到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在数据加密或者部分加密的情况下如何学习,也是重要研究方向之一。在深度学习浪潮推动下,人工智能其他研究方向也在加速发展,包括机器感知、模式识别与数据挖掘、自然语言处理、知识表示与处理、智能芯片与系统、认知与神经科学启发的人工智能、人工智能和其他学科的交叉等。

中国是世界上人工智能研发和产业规模最大的国家之一。虽然我们在人工智能基础理论与算法、核心芯片与元器件、机器学习算法开源框架等方面起步较晚,但在国家人工智能优先发展策略、大数据规模、人工智能应用场景与产业规模、青年人才数量等方面具有优势。

中国的人工智能发展,挑战与机遇同在,机遇大于挑战。尽管是后来者,但我们市场规模大,青年人多,奋斗精神强,长期来看更有优势。如果说18世纪中叶蒸汽机带来第一次工业革命,持续了100年;19世纪中叶电力带来第二次工业革命,持续了100年;20世纪中叶计算机与通信带来第三次工业革命,到现在持续了70多年;我们可以预见,本世纪中叶前后人工智能可能会带来下一次工业革命,影响百年。当然,现在人工智能技术的储备还远没有达到开启智能时代的量级,还需要持续积累和创新。现在的计算机体系结构,还无法满足实现强人工智能的需求。未来可能的突破方向包括人工智能基础理论与算法、类脑计算、生物计算、量子计算等。

其影响不仅关系国家发展,而且关系亿万劳动者日常生活。以深度学习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术高速发展并广泛应用,正在深刻改变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产业界从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等角度,积极采用人工智能技术解决各种应用问题,包括智能机器人、智能制造、智能监控、无人驾驶、自动问答、医疗诊断、智能家居、政务法务等,为人类带来福祉。

从就业角度来看,越来越多的超市、银行、餐馆开始使用机器服务,甚至律师、证券分析师等高知识含量工作也可能被机器人取代,这给劳动者就业带来挑战。人工智能的应用必然会提高劳动生产率,正如第一次工业革命期间,机器的应用虽然减少了传统轻工业就业岗位,但是也创造了更多新兴产业就业岗位。人工智能也一样,随着它的发展,将会产生很多新的工作岗位,只是对技能的要求与传统岗位不同。因此,随着人工智能的推进,教育培训体系也应该根据就业结构变化而积极调整,加快推进产业升级中的职业转岗培训。

人工智能把我们从简单重复的劳动中解放出来,更有利于人类充分挖掘自己的智能潜力。面对即将到来的智能社会,我们应该以积极态度拥抱变化。与其担忧工作被抢走,不如与机器“共勉”,机器尚在持续学习,我们人类难道不应该更加努力学习、终身学习吗?(作者高文为北京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黄铁军为北京大学教授)

©本文为清一色官方代发,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与清一色无关。清一色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本文不作为投资理财建议,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文中部分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来源于网络,如侵犯到著作权人的权利,请与我们联系(微信/QQ:1074760229)。转载请注明出处:清一色财经

(0)
打赏 微信扫码打赏 微信扫码打赏 支付宝扫码打赏 支付宝扫码打赏
清一色的头像清一色管理团队
上一篇 2023年5月5日 18:22
下一篇 2023年5月5日 18:22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1643011589-QQbutton

手机:13798586780

QQ/微信:1074760229

QQ群:551893940

工作时间:工作日9:00-18:0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