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债
-
“明斯基时刻”迟早到来?德银:美债利息支出还将大幅膨胀
①德银预计,假设利率轨迹沿预期路径演变,且国债发行量与德银的预测一致,今年的美国国债利息支出预计将进一步增加1110亿美元;
②上一财年美国国债的总利息已经达到了1.2万亿美元,按照这个数字计算,今年很快就会上升到1.3万亿美元(甚至可能更高)。 -
特朗普2.0首个交易日:华尔街担心的狂风骤雨并未出现!
①尽管特朗普重返白宫,给全球市场定下了一个“不确定”的基调,但他最初的关税政策指令似乎并没有人们所担心的那么激烈,这令华尔街交易员们在周二普遍松了一口气;
②整体而言,外汇市场在本周二的波动依然不小,不过结束小长假的美国股债市场,反而在特朗普2.0的首个完整交易日双双走强。 -
高盛、摩根大通唱多后市:温和数据将提供加仓空间 美债影响有限
①摩根大通预计,若无重大负面意外,美国经济数据和企业收益将为投资者增加市场敞口提供空间;
②高盛分析师认为,近期美债收益率存在定价偏差,企业盈利数据将推动标普500指数回报;
③高盛预计10年期美债收益率年底将适度下降至4.35%,标普500指数将因盈利增长升至6500点。 -
特朗普就任在即!美股、美债、美元、加密货币市场或迎考验
特朗普推出代币打开了道德和监管问题的潘多拉盒子。虽然该模因币代表了去中心化金融(DeFi)世界与政治舞台的融合,但它也模糊了加密货币治理、通过加密货币获取利润,以及拥有加密货币影响力之间的界限。
-
美债收益率继续回落!沃勒转为大鸽派 不排除3月就降息?
①美债收益率周四继续回落,整条收益率曲线现已抹去了上周五非农数据公布后的涨幅;
②周四消息面上最受瞩目的无疑是美联储沃勒的讲话,这位昔日美联储内部著名的鹰派官员眼下似乎已彻底“转鸽”:其不仅认为全年仍希望降息三到四次,而且不排除3月就可能降息…… -
10年期美债利率挑战5%,超200亿元的QDII美元债基金火热
①近两周美债利率曲线延续熊陡走势,10Y-2Y美国国债利差走阔了至少10BP。
②QDII美元债基金可以投资美元债在内的各种外币债券,对美债资产的投资比例通常不低于非现金基金资产的80%,主要以主动投资为主。 -
回到大选日原点:美股的“特朗普行情”就快跌没了……
①尽管标普500指数在周一低开高走,顽强地小幅收涨了0.16%,但盘中所出现的一幕依然令许多交易员们感到“心神不宁”;
②标普500指数周一曾短暂跌破了11月5日(美国大选日)的收盘点位,这也预示着在美国大选后“特朗普交易”所引发的交投狂潮,眼下已几乎被消磨殆尽。 -
美股美债延续动荡 特朗普“2.0时代”进入最后一周倒计时 | 今夜看点
①英伟达官方声明炮轰拜登政府;
②强生作价146亿美元收购神经科学医药股;
③Moderna盘前急跌,营收指引大逊预期;
④欧洲养老基金巨头清仓特斯拉。 -
美国12月非农爆表!新增就业25.6万人远超预期 美股、美债齐跌
①美国12月非农就业人数达到25.6万人,预期16万人,失业率降至4.1%,低于预期的4.2%;
②CME“美联储观察”工具显示,今年最多只降一次息的概率升至超过6成;
③数据公布后,美股期指直线跳水,十年期美债收益率拉升近10个基点。 -
“新年第一雷”在英国?英债崩回上世纪 英镑被讽为“大不列颠比索”
①当美债收益率的“奔5”给一系列全球资产带来压力之际,在两年多前就曾体验过一把“特拉斯风暴”的英国,似乎先顶不住了……
②周四,英国长期政府债券收益率进一步升至1998年以来的最高水平,而英镑兑美元汇率则连续第三日大幅下跌。 -
恒指弱势19000点关口面临考验 新股热潮延续布鲁可暗盘大涨逾70%|港股风向标
①恒指弱势19000点关口面临考验,哪些利空正在场内发酵?
②新股热潮延续布鲁可暗盘大涨逾70%,有何看点? -
耶伦亲自“把脉”:暴跌的美债到底怎么了?
①耶伦在周三接受采访时表示,强于预期的经济数据引发了市场对利率预期的重新定价,这导致了美国国债的抛售行情;
②耶伦在最新讲话中还着重提到了期限溢价。耶伦指出,所谓的期限溢价已经开始正常化。 -
英美国债冲击持续:英债大跌市场“忆起特拉斯” 美债收益率望向5%
①英美国债抛售现象持续,英国十年期国债收益率达到2008年以来新高,三十年期英债刷新1998年后新高;
②美国国债收益率也持续走高,机构担忧年内冲上5%。 -
10年期美国国债收益率上涨5.50个基点,报4.685%|全球主要大类资产表现汇总20250108
美国国债全线下跌,收益率曲线趋陡,10年期美国国债中标收益率创2007年以来最高,2年期美国国债收益率上涨1.45个基点,报4.289%。
-
华尔街知名经济学家:美国国债面临潜在“特拉斯时刻”
①美国长期国债自去年9月以来持续下跌,引发国债收益率飙升逾百点;
②这种异常的情况引发华尔街愈发担忧,已经对股市形成压力;
③市场也在担忧,特朗普即将推动的政策变化,是否会带来美国的“特拉斯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