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行
-
开年就有5家券商投行遭罚,有投行帮助发行人掩盖股份支付,还有因企业上市即业绩变脸
①逾5家券商投行业务违规遭罚,包括广发、华英、招商、东吴以及平安等。
②各家投行受罚情况有所不同,但是双罚情况较为普遍。 -
两投行都因发行人业绩变脸遭罚,开年投行罚单又密集了
①1月17日,证监会对广发证券、华英证券及相关人员开出罚单,涉及保荐项目发行上市当年业绩表现不佳;
②1月10日,深交所对招商证券及2名保代出具监管函,经查,保荐机构存在审核问询回复与检查事实情况不相符、未充分核查等情形。 -
首2家券商年报出炉,净利润一增一降,自营业务成为支撑业绩核心力量
①五矿证券2024年实现净利润2.78亿元,同比下滑12.58%;
②英大证券2024年净利润为1.75亿元,同比大增84.21%;
③英大证券与五矿证券自营收入分别同比激增308.07%、58.08%。 -
宏信证券投行业务被指五大问题,变身国资背景券商,未来前景如何?
①宏信证券因投行内控体系和制度不健全等多项违规,被四川证监局出具警示函;
②随着控股股东四川信托股权转让的落地,引发市场对宏信证券股权未来走向关注。 -
券商投行业务最新评级出炉,名单抢先看!全面强化引导“看门人”职责
①开展投行业务的96家券商中:A类11家、B类66家、C类19家;
②开展债券承销与受托管理业务的96家券商中:A类17家、B类60家、C类19家;
③开展财务顾问业务的37家券商中:A类6家、B类24家、C类7家。 -
一天罚了6家券商,市场不淡定了?今年来监管已发544张罚单,从严是主基调
①年底来自券商罚单似有密集之势,实际来看月内罚单30张,仅比去年同期多1张;
②年内行业收罚单544张,涉及经纪业务罚单159张,投行罚单104张,可见对行业的从严监管之势;
③上周五有6家券商集中收各地监管罚单,所涉及业务也多有不同,包括经纪、投行、衍生品业务等多方面。 -
全年40家券商接130张投行罚单!近乎3天一张,岁末两券商又“触礁”
①年内已有至少130张投行罚单,同比增23.81%,136名保代被处罚;
②申万宏源证券与五矿证券被出具警示函,涉尽调底稿不规范,同一债券发行人财务造假。 -
撤单后的“惩罚”,创业板拟IPO企业被指六项违规,投行等三家中介都罚了
①撤单企业恒业微晶经现场检查被查出6项违规情形,深交所对公司、中介机构及相关人员开出6张罚单;
②各中介机构因对企业不同违规情形负责,所受处罚也不同;
③据最新公告,恒业微晶撤单后携原班人马转道北交所,已成功进入辅导期。 -
十大投行展望2025:全球股市、债市、汇市、黄金和原油前景几何?
①来年的市场正埋下一个未知的伏笔:风险偏好的极端狂热与地缘政治的风云变幻之间,究竟会继续擦出怎样的火花?
②目前,大多数华尔街策略师预计,全球股市和债市可能将在2025年继续上涨;
③但投资者面临的一个最大的不确定性,便是即将上任的美国总统特朗普的政策趋向。 -
国联+民生业务如何整合?投行子、财富子、资管子呼之欲出
①投行业务方面,由保荐子公司独立开展业务;财富及零售经纪业务等,则成立财富子公司,资管、也以子公司独立开展业务;
②研究业务、自营业务等将在母公司主体下展业;
③国联民生整合后,如何稳健发展被业界关注。 -
龚德雄正式出任东方证券董事长,大投行、大财富、大机构体系正齐头并进
①龚德雄在金融领域拥有超过三十年的经验,尤其是国资企业的管理经验;
②龚德雄职业生涯涵盖证券、投资、期货、资管等多领域,同时是申能财产保险首任董事长;
③东方证券将推进大投行体系、大财富管理体系和大机构体系的齐头并进。 -
又一位分管投行副总被曝失联,任职仅7个月,曾任发审委员
①出生于1971年7月吴国舫,曾任证监会发行监管部处长、法律部副主任;
②近日几则券商投行高管的重要消息陆续曝出,不免令人遐想其关联性;
③对于最新的传闻,有熟悉他的人称他比较低调,被带走的消息算是出乎意料。 -
粤开证券高管配齐,最新任命联席总裁、副总裁,同步调整投行与财富组织架构
①公司称,高管任命是进一步落实市场化管理机制、推动公司稳健治理的重要举措,有利于维护公司持续稳定发展;
②对于区域券商而言,如何巩固并强化自身的核心竞争力,选人用人机制成为重要制胜招式;
③崔洪军今年9月出任公司总裁一职,时隔两个月,提议副总裁担任联席总裁,足见对财富端的重视。 -
“投行寒冬”有多寒?前三季度头部券商普遍下滑四五成,最高六成,三季度略见暖意
①44家数据可比上市券商前三季投行净收入合计217.5亿元,同比下滑38.32%;
②第三季44家券商投行净收入合计77.32亿元,环比增6.46%。 -
从券商首席跳槽上市公司任副总,这个转折有点大?投行转行实业的更多
①近日,2家上市公司分别公告聘任有券商从业背景人员,担任公司副总经理、董秘、财务总监等关键职位;
②卖方、投行业务收缩调整,分析师、投行人员向上市公司跳槽履新的案例正逐步增多。